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市位于东海之滨,是全国14个海岛县(市)之一。2003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玉环视察工作,高瞻远瞩地作出了“把玉环建设成花园式港口城市”的重要指示。20余年来,玉环始终牢记这一嘱托,积极践行,开启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行动。
整岛谋划,统筹治理
玉环三面环海,海域面积达190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351.6千米。玉环西侧毗邻乐清湾,海湾狭长,水体交换能力弱,滩涂资源丰富,却饱受互花米草入侵之苦,红树林和盐沼生态系统保护面临严重挑战;东南侧为开放海域,拥有浙江省重要且稀缺的海岛砂砾质岸线资源,但因近海开发利用活动频繁、台风侵扰,部分砂砾质岸线退化严重,部分人工岸线也存在安全隐患,海堤生态功能不足。
近年来,玉环坚持整岛谋划、分步实施,统筹海岛生态系统综合治理。针对生态退化问题,玉环实施了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在西海岸开展红树林盐沼湿地修复,东海岸实施砂砾质岸线修复,同时强化人工岸线生态提升,已累计整治修复岸线14千米、沙滩23公顷、红树林70.96公顷。在此期间,玉环于2016年建立国家海洋公园。随着生态修复由点向线、向面逐步扩展,玉环实现了红树林由少到多,砂砾质岸线从侵蚀到稳定的转变,补齐了海洋生态安全短板。
“建桥撤坝”贯通水系是玉环生态转变的关键举措。20世纪70年代,漩门海峡填海筑坝,虽带来一时发展,却引发海湾淤积、水流不畅、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变差等系列问题。40多年后,玉环果断拆除漩门大坝,打开100米宽通道,不仅实现水系连通,增加湾内水体容量,还提高了周边乡镇防洪排涝能力,改善了湾区生态环境。
从点到面,华丽蜕变
为拓展红树林分布区域,玉环自2006年起,针对低温限制红树林向北延伸的难题,在乐清湾开展红树林养护技术、幼苗选育和低温驯化研究。通过采用驯化的耐寒秋茄苗对红树林进行补植,实现红树林扎根北纬28度的突破,使乐清湾成为我国人工引种红树林的北界。此外,为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玉环开展互花米草清理和边界防护,通过封滩育林实施底栖生物恢复,提升了生物多样性。
针对东侧砂砾质岸线面临的自然侵蚀、泥化等风险,玉环结合不同的砂砾质岸滩地形地貌、波浪动力、岸滩的自然粒度和坡度,开展补沙、清理海滩、边坡岸线防护、后侧海堤修复,拓展现状海滩格局。
在海堤生态设计上,玉环提出“牡蛎礁/红树林/沙滩-海堤-植被防护”分层模式。根据不同海堤所在区域自然条件,在五门塘海堤前布设牡蛎礁,在太平塘海堤前补种红树林,在鲜叠大坝堤前修复沙滩。基于“生态低碳”理念,堤身结构采用“砼生态嵌缝大块石技术”“四脚空心块提标技术”“后置挡浪墙”等新技术,提高孔隙率和表面粗糙度;堤后打造植被防护带,设置乔灌草结合的植被体系和堤后护塘河,实现生态减灾协同增效。
生态赋能,蓬勃发展
如今,玉环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海岛颜值“出圈”。
玉环先后对东海岸的鲜叠、日岙、鸡山岛、洋屿岛等12片砂砾质岸滩开展修复,保护了浙江省重要和稀缺的砂砾质岸线资源。玉环红树林总面积增长至1700亩,修复区内底栖生物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提高了10%。红树林区域鸟类种数有所增加,共记录到鸟类13目38科91种,其中国家保护鸟类2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频现玉环红树林区域。
玉环海洋生态修复擦亮了当地旅游名片,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鸡山岛沙滩修复有力支撑了“休闲漫岛、渔韵鸡山”品牌形象的塑造。2023年,鸡山本岛上岛游客已达22万人次,与修复前相比,增长率高达346%。大麦屿街道在鲜叠沙滩举办元宵灯会,3天吸引了约3.5万名游客。借助修复地所在的地理位置优势,玉环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
随着新修复的沙滩成为亲海空间、旅游目的地和网红打卡点,海岛幸福指数爆表。其中,鲜叠沙滩与台州滨海1号公路相接,成为台州滨海旅游带重要节点;海山乡红树林基地成为生态意识科普场所,观海长廊和沿岸红树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当地居民开门即可观海、亲海、赶海、玩沙、赏红树,“望得见山,看得见海,记得住乡愁”,切实提升了幸福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如今,玉环已从“向海要土地”的传统模式,毅然转变为“还海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让海岛重焕生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