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拥有22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横跨渤海与黄海,勾勒出一道“N”字形蓝色轮廓,海洋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近年来,辽宁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全面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建设海洋强省为目标,统筹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保护,描绘出一幅向海图强的壮丽画卷。
海洋经济的崛起之路
辽宁海洋资源丰富,辽东湾和海洋岛两大传统渔场,以及丰富的滨海湿地资源,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此外,辽宁毗邻渤海和黄海,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节点,具备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东北亚经济走廊的独特优势。
海洋渔业与海洋水产品丰盈“蓝色粮仓”。辽宁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8个,主导培育并经国家审定11个水产新品种,盘锦光合蟹业等多家企业入选国家水产种质资源阵型企业。启动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点建设,新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3处,“蓝色粮仓”规模进一步壮大。拥有远洋渔业企业22家,捕捞作业区域涉及28个国家及地区海域。全国最大专业南极捕捞加工船启航赴南极海域生产作业,船载5条生产线,产出冷冻磷虾等系列产品。
海洋装备产业铸就硬核实力。“十四五”期间,全球首艘液化天然气双燃料超大型油轮顺利下水,全球首台机载 SCR船用低速机发布,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大船集团自主开发的“风帆技术”在超大型油轮上成功示范应用。
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强筋壮骨。辽宁推进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提质升级,形成了集船舶建造、修理、配套、技术研发及试验等于一体的船舶工业体系,在企业规模、经济总量、研发能力和新产品开发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大船集团全球首艘 M350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船正式交付,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1号船、2号船顺利出坞,单舱世界最大13000立方米 B型液化天然气燃料舱顺利完工。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向新提质。辽宁加快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拥有美罗药业、医诺生物、水产制药等多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利用海星、牡蛎等生产的伤科接骨片、海洋胃药,利用海藻、鱼虾等生产的岩藻黄素、维生素等产品,进入市场。
创新驱动的蓝色引擎
建设海洋强省,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辽宁始终坚持科技兴海,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通过改造升级“老字号”海洋产业、深度开发“原字号”海洋产业、培育壮大“新字号”海洋产业,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辽宁拥有6个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58个省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由院士领衔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船舶制造业稳居全国前列。大连海事大学研发的全球首艘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和大连造船厂交付的全球首制7500立方米液态二氧化碳运输船,标志着辽宁在智能船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大连移动部署的5G-A通感一体基站,实现20公里范围内渔船轨迹监测、海上设施防碰撞等功能,探测精度达90%以上,为海岸线安全提供技术保障。该技术还应用于智慧渔港和海洋牧场管理,推动渔业生产智能化转型。
大连市普兰店区平岛海域的鑫玉龙示范区通过“5G+工业互联网”实现3万多亩海域的可视化管理与实时监测,成为数字化海洋牧场的标杆,智能养殖系统让传统渔业焕发新生。
绿色发展的蓝色屏障
辽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深入实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开展海岸线清理整顿,整合可开发利用资源点位,优化蚂蚁岛、平岛等海岛开发,推动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辽宁强化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控建设项目用海规模。高质高效保障用海需求,制定用海保障20项优化措施,省本级审核时限全部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海需求,为太平湾二期、红沿河核电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及时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出台优化养殖用海10项措施,优化养殖用海空间布局,推进养殖用海市场化配置,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海洋灾害防御能力。辽宁海洋环境预报实现由人工预报向数值预报和智能预报的转变,基本建成0~5天的辽东湾近岸海域10公里分辨率海浪、海冰、海温等海洋环境要素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提供风险点72小时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热浪周预报、月预报等公共服务产品。建立海洋水产品预警联动机制,积极稳妥应对温带风暴潮、浒苔异常聚集、海冰、海水倒灌等灾害。“十四五”以来,共发布海洋环境预报1469期、灾害警报200期。
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调查与监测。辽宁近岸海域布设了74个基础站位开展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工作,完成盐沼、海草床、入海河口、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海藻场、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预警监测,调查盘锦辽河口、葫芦岛六股河口盐沼生态系统,葫芦岛兴城海草床生态系统等区域植被盖度、密度等情况,取样分析植被碳储量及沉积物碳储量,评估调查区域碳储量及碳汇能力,持续掌握全省海洋生态底数。
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十四五”以来,辽宁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防灾减灾与陆地生态保护修复有机结合,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深入实施葫芦岛天角山、营口大清河口、营口仙人岛、大连长海、锦州凌海、盘锦辽河口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通过退养还湿、水系连通、盐沼修复、岸线整治等措施,整治修复滨海湿地2507.95公顷、岸线23.8公里,显著改善区域水质,提升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合作共赢的蓝色桥梁
海洋是开放的象征,也是合作的纽带。辽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海洋合作,打造开放型海洋经济新高地。
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辽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以大连为龙头的全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大连港跻身全国十大沿海港口行列。太平湾合作创新区打造“港产城融创”一体化开放平台,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与东北亚对接。
推进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辽宁形成全省沿海经济带专项推进组、沿海六市联席会议、各市沿海办三级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探索促进规划制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民生事业、制度创新等六项协同机制。组织谋划“海上游辽宁”“区域通办、数据共享”“双自联动”“石化精细化工”“东北陆海新通道”等5个重点领域专题工作组,一体推进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深化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大连市与上海市共同研究制定了《上海市与大连市“十四五”时期对口合作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各领域对口合作,为两市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高地。营口市强化与连云港市集装箱航线运营合作,拟定合作框架协议。丹东边境经济合作区与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葫芦岛市深度参与东北陆海新通道建设,增强与赤峰市、朝阳市和锦州市的协同开放能力,打造东北海陆联运大通道重要港口节点。
“十四五”期间,辽宁以向海图强的决心和行动,书写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为东北地区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也有力推动了海洋强国建设。未来,辽宁将继续深耕蔚蓝,向海而兴,为实现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