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动态>媒体

还山以绿,挺起生态脊梁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2025-04-22

  全国绝大部分水资源涵养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习近平

  巍巍大山,涵养万物。一条条横亘华夏大地的山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生态脊梁,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中,山的生态功能格外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国绝大部分水资源涵养在山区丘陵和高原,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

  近年来,我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山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答卷。在秦岭,大熊猫、朱鹮等旗舰物种栖息地面积持续扩大,森林覆盖率明显回升;在祁连山,退化的草原和湿地得到有效修复,冰川保护与水源涵养成效显著;在贺兰山,裸露的岩壁重新披上绿装,“塞上江南”的绿洲生机盎然……放眼神州大地,一道道生态屏障愈发苍郁。而随着矿山生态修复持续开展,一座座曾千疮百孔的矿山,如今也恢复了新的活力。山以其生机赋予水源源不断的活力,滋养草木、涵养大地。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应当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山的保护和治理水平,更加精细地描绘美丽中国画卷。

  我们应当健全监管体系,充分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保护网,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杜绝矿产资源私挖滥采、违法违规建房、破坏生态等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当大力推广“山水工程”的成功经验,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最大限度减少人工设施对自然的影响。我们应当从大生态区域的视角,系统规划山区的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注重生态廊道的衔接,让不同的生态区彼此相连、互为支撑,为动植物的繁衍迁徙提供条件,避免碎片化治理和“生态孤岛”现象。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生态修复相关技术标准,结合成功案例为山体生态修复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技术套餐”,推广适用的装备和技术方法,为工程设计、边坡治理、植被选择等各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我们还应当继续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山得到更好守护,让守护大山的人得到应有回馈。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山更绿、更美,既是守护生态命脉,也是守护文明根脉。当每一座山都成为“两山”理念践行地,美丽中国画卷必将更加光彩夺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定能实现。(王少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