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现场致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维达尔·海尔格森现场致辞。
“启智海洋:创新科学引领行动,共促可持续的未来”边会现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供图
时隔3年,一场关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大会如约而至,呼吁“加快采取行动并动员所有行为体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
2025年6月9日~13日,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在法国尼斯举行。此次大会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各国政府、学术机构、企业以及公益团体等各界代表约1.5万人汇集于此,共商全球海洋治理。大会通过了《我们的海洋,我们的未来:团结起来采取紧急行动》政治宣言,与各国及相关实体作出的800余项自愿承诺形成《尼斯海洋行动计划》。
本届海洋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全程参与10场全会、10场专题会并举办多场边会活动。在海洋生态、科技和能力建设、筹融资、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污染、渔业、经济、粮食安全、区域合作以及海洋法等议题的专题会上,中方专家积极参与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家彪作为专题2发言嘉宾作专题报告,提出海洋科学发展与政策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是应对全球海洋挑战的关键;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文在专题10会议评论发言中提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各项国际公约应协同发挥作用。自然资源部公益伙伴计划成员单位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在专题3会议上分享了中方为海洋公益行动筹集资金的经验。中方通过多层次多角度持续发声,呈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强国建设成果和理念,为全球海洋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作为主场活动的有效补充,边会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利益相关方展示各自海洋发展成果,为全球海洋治理建言献策的舞台,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大会核心区——蓝区举办135场边会,周边区域——绿区举办包括研讨、展览、科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300余场。中方多家机构积极参与,自然资源部主办边会1场,联合主办边会3场,积极参与其他相关活动5场。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欧盟海洋渔业总司、世界经济论坛、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契约组织等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和区域组织机构负责人到会致辞。边会上,中方发布了多项公共服务产品,展示了中方为海洋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的行动。
此外,自然资源部代表团还高密度地进行14场双边会谈,同有关国家、联合国机构、国际涉海组织等就海洋议题交换意见,拓展全球蓝色伙伴关系,推动相关合作走深走实,中方的建议和主张得到有关方面积极回应。
在这一重要国际舞台上,在全球目光聚焦下,中国海洋发展治理成果和努力获得高度评价,中国海洋发展与保护的理念与实践得以广泛传播。
“数据共享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
发布海洋科技成果与应用产品,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赋能
当地时间6月9日上午,以“启智海洋:创新科学引领行动,共促可持续的未来”为题的大会首场边会举行。会议发布了全球海洋融合数据集(CGOF 1.0)、全球海洋预警预报数值产品、深海海山数字孪生系统等3项中国海洋科技服务研究成果与应用产品。CGOF 1.0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攻关研发,融合了40余个全球数据资源,数据总量超600TB,涵盖10种关键海洋要素,总时间跨度60年。“妈祖”系列数值模式及全球海洋数值预报产品,实现了海洋模式物理框架革新和计算效率革命。“瀚海智语”大语言模型作为中国首个业务化海洋垂域 AI模型,融合18亿海洋词元语料库。深海海山数字孪生系统是基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深海生境调查数据信息,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建立的深海典型生境的数字孪生系统,填补人工智能技术在深海领域的应用空白。
“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现象正源自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在加速丧失,诸多变化对沿海地区构成了直接威胁。”出席边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维达尔·海尔格森说,“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提升预测能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海洋数据的共享。”
“迄今为止,海洋数据仍然非常有限。”印度尼西亚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局长德维科丽塔·卡尔纳瓦蒂说,“中国提供的数据不仅对中国自身意义重大,对全球也极具价值,希望这项工作能够持续推进。”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等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法国麦卡托国际海洋中心、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国际海洋学院共同举办该场边会,旨在推动全球海洋数据的开放共享,提升海洋预警服务能力、深海数字模拟能力,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应用。边会成功搭建了一个高规格、高效率的多利益相关方对话与国际合作平台,通过展示中国及全球伙伴的创新实践与科学行动,为加速实现“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愿景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新动力。
当地时间6月10日上午,在另一场以“通过工具包链接海洋科学与终端用户”为主题的边会上,一款名为“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方案”(COAST)的产品正式发布,并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引起与会者高度关注。该产品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研发,融合海洋大数据、先进数值模型、人工智能技术和能力建设,为终端用户提供海洋灾害、生态健康、渔业资源、海洋教育等方面的可视化产品和服务。
“海洋科学就像光学研究,但民众需要的是便于操作的照相机。”研发人员介绍,“这个工具包,就如同从光学研究到实际应用的‘照相机’。”
埃及国家海洋和渔业研究所副所长苏珊·加拉巴维认为,“全球南方”国家虽然坐拥丰富海洋资源,但缺乏技术、知识和方法论来识别这些资源和评估其经济价值。她认为,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的COAST工具包有助于全球各方共享数据和技术,真正实现国际协作。
当前,以卫星遥感、人工智能预测模型、数字孪生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海洋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获取的海量数据信息和生成的高质量全球公共产品,为人类认知海洋、保护海洋和公平利用海洋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数据(产品)的共享,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维达尔·海尔格森说。
“守护海洋是需要共同作答的多选题”
以蓝色伙伴关系促全球合作,实现可持续海洋未来
当地时间6月9日下午,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实现可持续海洋未来:蓝色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全球合作”边会举行。奥运会跳水冠军郭晶晶作为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成员现身大会,吸引了更多人对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关注。
会议发布了“蓝色伙伴关系”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来自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毛里求斯、厄瓜多尔和中国等5个国家51家公益伙伴联合开展的14个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优秀案例收录成集,向全球展现“小而美”优秀合作、促进全球海洋保护修复的示范。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关乎地球生态平衡和资源合理利用。“守护海洋从来不是单选题,而是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区乃至每个普通人共同作答的多选题。”郭晶晶在会上倡导共同守护海洋家园。
与会者赞赏了中国通过“蓝色伙伴关系”与国际社会共享经验和技术的做法。世界经济论坛自然倡议负责人杰克·赫德表示,中国通过蓝色伙伴关系这一国际合作倡议,在加强本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认知、划定适宜海洋保护区,并有效管理区内及周边渔业活动等方面,采取了切实保护措施。苏格兰海洋研究所教授威廉·奥斯丁表示,中国蓝碳研究的进展,为制定稳健政策、明确保护修复优先事项,以及增强投资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蓝色伙伴关系也彰显了保护海洋生态、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合作重要性。
当地时间6月11日、13日,中方有关机构还举行了两场关于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主题边会。一个探讨了滨海区域作为海陆生态交汇的生命走廊所发挥的重要生态功能;另一个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视角,探讨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月11日,“全球滨海论坛:协调和推动滨海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边会上,介绍了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办的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成果。来自五大洲的21家机构成为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首批合作伙伴,积极响应《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公共知识产品研发,通过全球滨海论坛这一平台,以科学和实证为基础,保护、养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
6月13日,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厦门大学等主办的“碳中和愿景下的可持续蓝色经济”边会,向全球发布了《推进中国可持续蓝色经济——构建坚实的海洋核算与蓝色金融政策基础》研究报告,内容涵盖海洋核算体系和蓝色金融工具的开发与评估。会议向全球发出了“共塑2030后全球海洋新议程”的行动倡议。该倡议在全面审视海洋在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和人类未来繁荣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必须为2030年后的时代制定一份更具雄心、以科学为基础、共同设计的全新海洋议程,呼吁全球携手共促海洋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释放蓝色经济潜力”
推行海洋空间规划,助力海洋可持续目标实现
当地时间6月10日、12日,两场聚焦海洋空间规划的边会相继召开。一场由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等主办,题为“推行海洋空间规划,发展蓝色经济,助力海洋可持续发展”;另一场由泰国自然资源部联合其他国际合作伙伴共同举办,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协办,题为“释放蓝色经济潜力:海洋空间规划成功实施所需的融资和伙伴关系”。中外两场边会,从主题到探讨领域,都在印证海洋空间规划对于可持续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两场边会中,中方以多元视角,阐述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编制海洋空间规划的国家之一,经过40多年研究、探索、实践和升华,所积累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经验。与大会各方探讨了海洋空间规划在优化开发保护格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实践,展示了中国不断推动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研究,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的进取之心。
安提瓜和巴布达蓝色经济大使阿西尔·迪恩·乔纳斯表示:“聚焦推进海洋空间规划、发展蓝色经济、促进可持续海洋治理,精准契合了当前全球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
世界经济论坛海洋事务负责人阿尔弗雷多·希龙对边会给予高度评价:“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发布的《自然受益:港口行业的角色》报告,生动展示了海洋空间规划作为关键工具的实际效能和国际合作的巨大潜力。”
“会议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共同挑战的理解,更凝聚了加速行动的共识。它为落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框架注入了强劲动力。我深信,通过延续这样的伙伴关系与知识共享,我们定能为海洋创造一个更智慧、更有效、更可持续的未来。”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管理矿产资源办公室主任何塞·达洛·莫罗斯说。
海洋承载着人类对未知的渴望,海洋的开放性和连通性,让海洋成为一门“世界语言”。展望未来,我们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以更多务实亲民的合作举措,在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开展更多积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