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动态>自然之声

三江之源草色新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2025-09-18

  两岸山色已绿,扎曲河在山谷间奔流,道路两旁旱獭活跃地张望,牦牛悠然散步吃草。汽车在峡谷一侧的土路上颠簸,不知拐了多少道弯,终于在半山腰的一座木屋前停下。

  这里是牧民云塔的家。“云塔在家吗?”记者问。

  “不在家,采虫草去了。”替云塔看屋子的亲戚出门相迎。

  正值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采收冬虫夏草的关键时候,大部分牧民都在深山草甸上忙碌着。

  冬虫夏草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也是被誉为“软黄金”的珍贵药材,生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草甸背阴处。而地处三江源核心区、澜沧江发源地的杂多县,是冬虫夏草的丰产区。

  不过,在这个“中国冬虫夏草第一县”,采虫草是有规矩的。“只能由本县牧民在5月下旬至6月底采集,且须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证》按照技术规程采挖。”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求英江美介绍,6月底之后,则让高山草甸休养生息。

  这是牧民们对虫草的一重保护,另一重保护就是防止外来人员闯进三江源核心区采集。

  一到虫草采收季,热青村的尕公就会响应村里要求到峡谷里的关卡值守。作为生态管护员,他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公益岗位补助。

  据了解,“一户一岗”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为推进村社共建共管共赢设置的制度,为保护地每户牧民提供一个生态公益岗位。目前,已有1.7万名牧民成为三江源的生态管护员。每年近3.7亿元的补助资金,让当地牧民从草原利用者成了生态守护者和改革获益者。

  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闹布才让也是其中一员。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生态管护员,他每天忙着巡山护水、捡拾垃圾、保护野生动物,一旦发现非法采矿、盗猎等违法违规问题就及时上报。

  “这儿是水源地,水会流到内地大城市里,可不能弄脏!”闹布才让告诉记者,“总书记说要把‘中华水塔’保护好,我们得保护好这山、这水。”

  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珍爱草原的牧民放下牧鞭当上管护员,干劲更足了。闹布才让所在的红旗村有568户牧民,负责巡护的面积达18万亩。大家组成巡山队、摩托队、马队,自带粮食,自掏油费,巡护在道路沿线、水系沿岸和高山草原。他们每天要跑三四十公里,两三天才能把负责区域巡查一遍。

  “以前是在自家草场清理垃圾,现在是为国家守护大草原。这里一年比一年干净,草长得特别好,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闹布才让笑着说道。

  更让他自豪的是,在他们的守护下,这里的岩羊从以前的150多只增至三四百只,雪豹、马鹿等经常在此出现。

  “我们是草原的儿子,保护草原,我们是有责任的。”作为土生土长的玉树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生态保护站副站长才旦,守护在这里已有20年,对三江源充满感情:“之前看到草原退化,我心里会特别愧疚,老想着要怎么治理、怎么让生态恢复。”

  肩负这份源头保护的责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自2016年成立后,先后投入86.61亿元,持续实施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防治、退化草场改良、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等一批生态修复项目。

  为了守护好“中华水塔”,整个青海在发展与保护之间作出了抉择。青海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赵蓉介绍,青海注销了三江源地区的全部48宗矿业权和水电站,其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有20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让三江源守护者欣慰的是,近年来,三江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实现整体提升,林草覆盖率达74%以上,黑土滩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不到20%增至80%以上。近5年,三江源地表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9平方公里,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长江、黄河、澜沧江出省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长江的源头区域广袤而独特,高原野生动物的家园可可西里也在其中。当雪山、草甸渐渐变成黄褐色的荒漠旷野,轻盈的岩羊、翱翔的苍鹰、三五成群的藏野驴频繁出镜,可可西里就到了。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是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的发源地,被誉为“青藏高原的肾和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距离唐古拉山口300多公里的可可西里管理处索南达杰保护站,记者见到了管护员江文多杰。他每天的任务是巡山,防止盗猎、盗采、非法穿越,还有救护藏羚羊。

  江文多杰在可可西里坚守了11年,经历过生死考验。有一次救援巡山队员,他自己也被困沼泽,只能靠喝水、吃方便面调料包充饥。“第三批救援人员赶到时,我的胃缩小到只吃一根油条就饱了,一周瘦了20多斤。”江文多杰回忆道。

  “这是藏野牛,这里是卓乃湖——藏羚羊产仔的地方……”在保护站展厅里,江文多杰对可可西里的动物、丘壑、水系等如数家珍。当走到一张湖泊的照片前,他顿了一下说:“这里是索书记牺牲的地方……”他和伙伴们奋力守护这片土地,不仅是出于对动物的热爱,还有对可可西里的守护英雄杰桑·索南达杰的追随和传承。

  在海拔4768米的昆仑山垭口,“绿色江河”公益环保组织的志愿者正在热情地介绍三江源;在澜沧江源区,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志愿者为管护员开展雪豹保护和监测培训;在西宁,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常常被匿名捐赠人的爱心感动……三江源坚守的从来不只是这片土地,更是一份事业、一个理念、一种精神。

  随着气温升高,冰雪消融,水流汇入三江源中大大小小的水曲、湖泊。这些时收时放、时涨时落的水系,犹如绿色脉动,为高原湿地输送勃勃生机,为下游更广袤的大地注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基因。(曹悦妮 赵晓光 通讯员 康维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