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动态>自然之声

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浙江蹲点服务组工作见闻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2025-10-31

  金秋十月,从杭嘉湖平原的稻浪飘香,到东海之滨的碧波万顷,之江大地铺开一幅丰饶与奋进交织的画卷。重点项目现场机器轰鸣,犹如激昂的鼓点,奏响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时代强音。

  10月21日,自然资源部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浙江蹲点服务组再赴浙江嘉兴。“服务组同志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地方排忧纾困的真心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浙江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同志感慨地说。

  连月来,由自然资源部综合司古妩担任工作组组长,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姜武汉、耕地保护监督司陈秀欣先后任蹲点服务组组长,以及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基础调查处王尔林、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市场监管处纪成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局自然资源登记处刘如顺、海洋预警监测司海洋减灾处李琳在内的成员组成的浙江蹲点服务组,认真开展蹲点工作,主动靠前服务的做法得到浙江省相关领导肯定,宁波、绍兴、嘉兴、金华、丽水等地政府领导均表示认可和感谢。

  蹲点服务组的足迹遍布浙江11个地市、35个县(区),通过在基层开展“自然资源党建服务直通车”、现场办公、调研座谈等方式,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经营主体对接,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努力把每条诉求转化成治理的“施工图”,着力破解浙江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难题,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注入新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难点堵点

  实现要素保障部省市县“同题共答”

  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就是把握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自然资源部坚持换位思考,瞄准地方“急难愁盼”,主动转变作风,把服务的端口前移、重心下沉,成立由部领导牵头的服务经济大省挑大梁工作组,赴经济大省开展为期半年的蹲点服务,扎根基层,推动重点难点问题上下协同高效解决,努力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

  红船起航地,航空新征程。作为浙江建设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圆通嘉兴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建成投运后将是全国第二个、长三角区域第一个专业航空货运枢纽,为周边区域提供一个联通国内、链接全球的便捷窗口。

  “圆通嘉兴航空物流枢纽项目及其配套停机坪、检修道路等1400多亩用地已经保障。”嘉兴市有关同志介绍道。机场腾飞在即,守护嘉兴人民的“飞行梦”,打通用地报批“最后一公里”,成了蹲点服务组割舍不下的牵挂。

  今年7月9日和9月25日,蹲点服务组两次赴现场实地调研,与浙江厅共同研判问题解决路径。10月21日,蹲点服务组再赴嘉兴,围绕项目用地预审、规模优化和用地报批等环节开展全方位指导,部省市三级联动。“部、省自然资源部门的同志一直关心这个项目,帮我们想办法、解难题,让我们稳住心神,沉着应对各类挑战。”嘉兴市的同志们说。

  目前,该项目综合论证报告完成编制。10月21日下午,浙江厅组织召开论证会,论证通过后将第一时间上报预审。蹲点服务组开辟的这条“新航线”,正助力嘉兴梦想飞得更高、更稳。

  蹲点服务组始终以项目需求为导向,主动靠前、精准发力,用高效的统筹协调为项目打通关键节点,而先行用地的快速获批,正是其优质服务效能的生动体现。

  “仅2天时间,建设项目先行用地就获自然资源部批准,这为工程抢工期争取到了宝贵时间。蹲点服务组全程跟踪衔接、主动对接服务,自然资源部政务大厅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各方协调联动,以高效务实的举措为项目破题解难。”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人民政府在感谢信里这样诚挚地表达。

  信中提到的建设项目,是322国道云和后山至麻垟段改建工程,其不仅是浙江“千项万亿”工程之一,更是打通浙西南交通动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关键工程。蹲点服务组与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起,积极指导项目申请先行用地,主动对接项目单位梳理用地需求,明确先行用地申报材料清单及标准,压缩材料准备周期,为项目抢工期、赶进度提供坚实保障。

  蹲点服务组的高效服务模式并非个例,针对“杭淳开”高速公路(杭州段)重大项目,他们延续精准对接、全程护航的工作思路,保障了该项目先行用地4天完成报批。

  为加快推进项目报批进度,蹲点服务组与浙江厅直属机关党委、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以及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成了联合服务组,到淳安县开展“自然资源服务直通车”专场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共建、难题共解、服务共推,采取“容缺预审+并联推进”模式,提前启动组件审查,打通纵向审批“中梗阻”。

  在淳安县项目现场,联合服务组一行实地查看,就相关问题提出解决举措和建议。紧接着,蹲点服务组把“杭淳开”高速公路(杭州段)重大项目作为重点推进服务事项,安排专人对接,协助省厅对报批的资料、组件进行核对,对地方提出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同时主动与部相关司局对接联系,启动“云端会商”,最终在7月4日得到先行用地批复,项目得以在第三季度顺利开工。

  为此,浙江厅主要领导对蹲点服务组的“自然资源服务直通车”服务予以感谢,表示部省市县“四级”党组织党建联建,推动了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让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有效匹配对接,跟踪问效机制得到强化,确保了对接的项目件件有着落。

  蹲点服务组始终聚焦浙江省自然资源领域的重点项目需求,将高效服务的理念延伸至全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项目中。

  6月30日,宁波颁发了全国首本地下洞库三维不动产权证书。位于宁波的地下洞库项目“唤醒”了地下空间资源,打通了从“沉睡资产”向“活力资本”转化的制度通道。“项目最终顺利确权发证,蹲点服务组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早在调研阶段,蹲点服务组就对项目有了深入了解,现场开展政策指导,后面一直帮助沟通、协调相关部门推进办证流程,每个环节都无缝衔接,非常高效!”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支持陆海统筹,探索联审改革

  实现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

  背倚陆地、面朝东海,浙江是陆域资源小省,也是海洋资源大省,坐拥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7500公里海岸线、4370个海岛……

  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作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要支撑、题中要义。浙江厅印发《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坚持陆海统筹,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强化重大项目用地用海保障,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蹲点服务组进驻期间,全国首个用地用海联合审批项目在玉环市实施,该用地用海项目同步取得建设用地和用海批文,仅用时7个工作日,这是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一件事一次办”从陆域协同向陆海统筹的机制突破,也是浙江探索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审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随后,浙江厅和省林业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行建设项目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合审批的通知》,提出构建协同机制,促进和深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融合改革。目前,浙江已将3类项目纳入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合审批:一是用地涉及林地/草地的项目;二是历史围填海区域内用地用海同步项目;三是“海塘安澜”等线性工程用地用海项目。接下来,临时用地涉林(草)审批及其他用地用海同步项目也会被纳入联审范围。

  海洋是浙江发展的优势、潜力和空间所在。海洋能更是重要的绿色可再生能源。蹲点服务组多次前往宁波、舟山等海洋资源丰富地区调研座谈,了解当地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难点以及相关诉求,与浙江厅沟通协调,并提出意见建议。

  今年年初,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为构建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政策落地的成效,在舟山这片“千岛之城”的海域得到了生动体现。舟山在强潮影响和岛屿集流作用下,许多水道或海域具有较大流速,潮流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位于舟山的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已连续运行100个月,总并网电量超900万千瓦时。从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到设备生产安装,再到成功并网发电,这座电站的实践不仅印证了浙江海洋能资源的开发价值,更标志着我国潮流能发电技术迈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通过推动海洋能资源调查、技术创新和工程示范,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浙江正以更广的投资空间、更活的创新生态、更大的开放枢纽,向海图强、深耕“蔚蓝”,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增添“蓝色动能”。

  强化部省融合,聚焦“一张图”建设

  实现服务高质量发展部省“同向发力”

  金秋时节,走进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的“万亩方”,水稻抽出健壮的稻穗,微风吹过,稻浪起伏,白鹭飞舞。登上稻田中螺旋升起的20多米的瞭望塔,良田一片望无涯。26岁的当地种粮大户邬江浩正操控无人机在田里作业。今年,他和团队承包了约5000亩农田,仅这片“万亩方”里就有1500多亩。在邬江浩看来,“万亩方”不只是简单整合地块,耕作设施的不断配套完善,为“新农人”开展机械化、智能化农业腾出了大展拳脚的空间。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提出,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浙江是山地大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耕地资源少、分布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3亩,以有限资源支撑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也更多。

  为破解耕地碎片化问题,2021年以来,浙江以累计实施“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项目1864个,整治规模240万亩以上,其中“百亩方”778个、“千亩方”1023个、“万亩方”63个。在此基础上,浙江着力推动耕地布局和质量优化提升,全面启动“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工作,截至今年9月底,浙江新增“多田套合”面积169万亩,“多田套合”率达86.8%。

  为支持浙江破解林耕矛盾,优化空间治理,自然资源部在浙江开展“一张图”统筹耕林园草空间治理试点。目前,在蹲点服务组的沟通协助下,浙江已建立永久基本农田正向调优机制,完成优化调整方案,分批次逐步将不适宜耕种等划定不合理地块调出,将已建高标准农田等优先调入,实现“优进劣出”。

  蹲点服务组一次次深入田间地头,逐个了解宁波市西坞街道“万亩方”、衢州市常山县“多田套合”项目、云和梯田“山水工程”、杭州市临平区“田立方·临平未来农场”以及绍兴市东湖智祚农谷“多田套合”农用地布局优化等情况,在座谈交流中对以上工作提出了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以及治理路径方面的建议,并将有关问题列入清单,与部相关司局及时对接沟通,推动问题解决。

  工作作风扎实,畅通沟通渠道

  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

  为快速融入地方、回应诉求,蹲点服务组进驻即开通“浙政钉”,畅通全省各级各部门沟通渠道,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同步制定《蹲点服务人员工作要求》,从履职、学习、融合、纪律、安全5个方面细化规范,实行“按天记日志、按周报情况”的常态化管理,并构建“市县点单、小组接单、部门买单”“解决一批、研究一批、收集一批”的工作格局,全力筑牢浙江自然资源要素保障防线。

  蹲点服务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出的调查研究“深、实、细、准、效”五字诀,沉下身子走村社、下基层、进企业,摸实情,办实事,把服务保障落到实处,广泛对接政府部门、经营主体,分类建立问题台账,梳理用地用海保障、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耕地保护等诉求,陆续推动相关问题解决。

  为了打通服务保障“最后一公里”,蹲点服务组创新推出“自然资源党建服务直通车”,通过部省市县四级党建联建,赴杭州淳安、丽水云和等地开展专场服务,聚焦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不动产登记管理、年度变更调查影像应用等,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现场破解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

  “基层首创是我们工作的源头活水。”蹲点服务组在解疑难、送服务的同时,着力挖掘基层创新经验。浙江多地通过“多田套合”打造连片美丽田园,探索用地用林用海联合审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陆海统筹突破,舟山嵊泗以生态修复走出海岛“两山”转化之路……这些鲜活实践被详细记录在近4万字工作日志中。

  蹲点服务组成员深切感受到,这次蹲点让他们真正沉下身子、融入一线。在吃透政策要点、钻研自然资源管理全链条业务的过程中,他们解决问题的本领越练越强,工作作风也愈发扎实,和企业、群众以及属地党委、政府的心贴得更近了。秉持“不轻易说不行、全力想办法行”的原则,蹲点服务组聚焦基层“急难愁盼”,既树起了自然资源部门的良好形象,更赢得了群众和企业的认可。

  从难题到破题,变化的是一处处发展的风景,不变的是一以贯之的笃行担当。自然资源部浙江蹲点服务组以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破解难题,将服务送到基层最需要的地方。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的坚实力量,正汇入浙江勇挑大梁的澎湃浪潮,共同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前程。(本报记者 郑雪蕾 通讯员 李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