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公开>建议提案>建议答复>2021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8732号建议的答复

来源:国土空间规划局 时间:2021-11-12

杜小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后疫情时代关于加强城市防疫空间规划的建议》收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防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您在建议中提到的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留空间、构建防灾规划体系、搭建社区管理体系等意见,对于做好防疫空间规划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情况

  (一)夯实工作基础。一是2020年11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在具体地类设置上,为满足未来发展不确定的规划需求,提出了“留白用地”一类用地二是应急管理部牵头开展了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通过普查掌握房屋建筑、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承载体和减灾能力空间分布,进一步完善普查技术体系和规范标准,建立分区分类分级的灾害风险清单。加强灾害链分析研究,科学掌握灾害风险传导扩散的内在机理,提高防范应对的科学性。

  (二)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一是印发《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中,做好公共卫生防疫空间和设施安排,注重空间留白,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留空间。二是开展《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标准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布局及管控的技术要求,包括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的分级分类,各类应急空间的用地、设施、通道的规划布局原则和配置标准等。明确提出将体育馆、展览中心、学校、宾馆、酒店、疗养院、度假村等文化教育旅游设施作为“平战疫结合设施”,“战疫时”可转换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集中隔离及相应配套功能的公共卫生应急场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或事故产生的防控救治需求。

  (三)加快补齐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短板。一是印发《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附发《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试行)》,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施提出配建规定,要求公共活动场地、公共绿地在紧急情况下可转换为应急避难场所,提升社区安全韧性二是指导各地贯彻落实《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社区安全阵地。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社区服务设施422559个。三是指导各地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着力改造提升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有条件的积极完善社区公共卫生、生活服务、物业管理等设施和服务,切实改善了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四是组织修订《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在修订中将突出“平疫转换”要求,推进医院弹性空间设计理念,拓展同一空间的多功能用途。同时,为有效保障室内空气环境安全,减少呼吸道传染病在疫情期间的传播风险,于2020年5月印发《公共及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施与安全保障指南(试行)》,在总结新冠疫情防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共及居住建筑室内空气环境防疫设计及应急技术措施。

     (四)加强风险防控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社区组织,落实社区安全责任。指导各地加强村(居)委会建设,将安全工作作为村(居)委会协助政府及其派出机关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落实村(居)委会安全责指导各地落实疫情分级管控措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相继就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出台政策文件,完善顶层设计,指导各地建立社区防控工作机制,制定社区防控工作总体方案,明确任务要求,落实专项经费和物资供给等保障措施。在做好社区防控的同时,指导各地城乡社区组织及时对接居民生活需求,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帮扶困难群体,开展心理援助,助力复工复产,帮助居民安稳度过疫情。三是提升各级风险管理意识,强化基层风险防控责任。修订印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管理办法》,开展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在示范社区和示范县创建标准中充实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基础设施建设、应急物资保障、应急力量建设等措施。指导地方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依法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应急预案体系,完善村(社区)应急预案,大力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支持多灾易灾县(市、区)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有力促进了基层社区应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下一步计划

  一是将指导各地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加快制定发布《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进一步将健康理念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保障和优化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空间。同时,在城市体检评估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公共健康影响评估”相关内容,优化完善指标体系,服务城市治理。

  二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完成全国调查任务,建立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开展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为提升区域灾害防治能力提供基础支撑。大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重点建设向基层延伸,加快补齐基层灾害防治短板弱项,推动防灾减灾救灾资源下沉,不断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础。

  三是指导地方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深入推进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因地制宜补齐设施建设短板,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同时指导各地严格落实相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加强建筑通风设计,保障室内空气环境安全。

  自然资源部      

  2021年7月5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