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安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精准选择干旱区矿山复绿植物 科学推进矿区生态修复的提案》收悉。您的建议对于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积极推动调研评估,为科学开展修复提供数据基础。
自然资源部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组织开展了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印发《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技术方案》等文件,初步构建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评价技术体系。通过资料收集、现场查勘访谈和取样分析,初步查明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基本情况、植被破坏和恢复潜力以及固体废物、矿山废水和周边农用地等污染状况,为推动干旱区等区域矿山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奠定了数据基础。
(二)加强生态修复标准规范研制。
自然资源部组织研究出台《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金属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石油天然气项目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等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标准规范,提出鼓励选择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和草种、选择具有耐干旱、耐贫瘠、耐污染等特性的适生植物和先锋植物。
(三)积极推广良种选育、乡土树种草种使用和旱区造林技术。
国家林草局积极推广使用乡土树种草种绿化,加强旱区造林绿化技术指导。一是积极推进抗逆性良种选育生产。截止2024年5月,国家林草局建成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94处,其中包括沙棘、梭梭、小胡杨、柠条等沙生或耐旱林木良种基地8处,抗盐碱树种良种基地1处。二是加大乡土树种草种推广使用。国家林草局首次发布我国主要草种目录,在牧草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修复用草等草种类型,指导29个省份发布了主要乡土树种目录,推动干旱地区乡土树种草种使用率不断提高。三是研究推广旱区造林技术和模式。国家林草局修订发布《造林技术规程》,在干旱地区提倡使用鱼鳞坑整地、集水整地等节水造林技术措施,按照半干旱区、干旱区、极干旱区分别提出了主要造林树种及初植密度区间;编制出版《旱区造林绿化技术模式选编》,筛选提炼了一批科学实用、成熟有效的旱区造林模式,为干旱区矿区复绿提供了技术参考。
(四)推动矿井水保护和利用研究。
生态环境部调研重点区域矿井水处置利用情况,梳理黄河流域煤炭行业矿井水处置利用问题,分析矿井水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修复等需求,推进黄河流域煤炭行业矿井水综合利用等研究。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加强矿井水保护和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北方资源型缺水地区,因地制宜将矿井水处理达标后,用于采煤沉陷区修复治理等生态用水,鼓励矿井水处理达标后用于国土绿化;推动矿井水保护和利用关键技术攻关,部署相关任务开展脱盐、多途径处置、综合利用等科技创新。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自然资源部将加强生态修复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工作,推动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乡土植物遴选指南等相关标准规范研制,不断提高生态修复的系统性和科学化水平。
二是生态环境部将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开展黄河流域历史矿山污染状况调查数据挖掘,推进干旱区等区域矿山污染治理;持续深化黄河流域煤炭行业绿色发展研究,推进矿井水保护和综合利用。
三是国家林草局将继续开展耐旱、抗盐碱林木良种选育、生产和推广工作,加强旱区造林技术推广,为旱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更多乡土树种草种和技术模式选择。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自然资源部
2024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