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 蒙
一提到地球日,人们便想起了被誉为“地球日之父”的丹尼斯·海斯,因为1970年4月22日,是他在美国发起了2000万人参加的世界上第一个地球日活动,那年他刚满25岁,还是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位在校学生。
丹尼斯的确很了不起。但是,还有与他同时代的、像他一样具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们,用自己的著作唤起了人们对地球现状的极大关注,以致最终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发展观。对他们,我们同样不应忘记。
美国生物学家R·卡森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1962年,她撰写的《寂静的春天》刚一发表,立即引起了极为广泛的反响。书中列举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令人振聋发聩,当然,也引来了激烈的批评与非议,说她写的东西违背科学,违背事实。直到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时,这本书才被人们接受,并给予了极高评价。人们认识到,书中的一些分析、观点和预见,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基于科学认知的预言,例如,卡森当时就看到了化肥、农药、杀虫剂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但那时多数人却沉浸在这些科技成果带给人的好处之中,对她的警告不以为然。
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一些科学家、未来学家发出信号时,总不能被人们理解,待到醒悟时,又会发现已经太迟了!这件事又一次提醒人们,对一些严肃的科学家发出的警告,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罗马俱乐部汇聚了一批颇有成就的学者,他们在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指出了这样的危机:如果人类现在的这种对大自然掠夺式的发展方式和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奢侈生活方式不改变的话,人类早晚有一天会走上绝路。当然,这本书的模型假定和分析中存在很多问题,他们都在以后作了修改。也许罗马俱乐部的学者们对地球的未来过于悲观,但他们发出警告后,全世界都震惊了:情况真有如此严重吗?于是,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都开始关注和研究人与资源环境的问题。这,就是《增长的极限》起到的历史作用。
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上个世纪50年代,人类延用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所取得的巨大物质文明成就多以大自然遭掠夺为代价。从《寂静的春天》到《增长的极限》,人类开始认真反思,我们与大自然究竟应该建立起怎样的关系?人类怎样才能保证在自己发展进步的同时不使地球遭到戕害?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标志着人类对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终于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国派出了强大的代表团参加了这次有17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的盛会。这次大会全面讨论了人类面临的10大环境问题,发出了更严峻、更强烈的警告: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话,前景就是毁灭这次大会最大的成就是,人类研究了自己的社会发展方式,将不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唯一正确的抉择,今天,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得到认同和重视。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4年,我国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框架。
国土资源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保障,让我们珍惜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永葆青山绿水、红日蓝天,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