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逊
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地质遗迹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始于近代工业革命兴起之时,至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国家公园。随矿业兴起而出现的现代地质学,使人们认识到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从而开始了保护地质遗迹的工作。美国为了保护间歇性喷泉、美丽地质景观及生物多样性,于1872年率先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之后,大峡谷、夏威夷火山、猛玛洞、大沼泽地等380个国家公园陆续建立。如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约1500个国家公园,其中许多都包含了地质遗迹,甚至是以其为核心景观的,比如加拿大的阿尔伯特恐龙国家公园、日本的白神山地国家公园、英国的吉安特考斯威国家公园、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国家公园、印度的南达德山国家公园等。国家公园的建立对于保护有价值的地球遗产起了一定作用,但这一工作仍局限于较小的范围,保护工作零星而不系统,没有形成有计划的建设,对其中的地球科学内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阶段从20世纪中叶到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从此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地球遗产保护工作也进入了全球协调行动阶段。1948年,Unesco在巴黎创立了世界保护联盟,设立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专业委员会,正式把保护地学景观促进科学发展纳入其中。1972年,Unesco又通过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着手建立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把一批含重要地质遗迹的名胜纳入其中。但30年过去了,在截至2001年年底列入的690处世界遗产地中,具重要地质遗迹的仅约90处,这对于地球上浩如烟海、异彩纷呈的地质遗迹,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Unesco地学部及地质科学联合会、地理联合会等国际学术组织成了推动这一工作的中坚。1991年6月,来自3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地球科学家通过了《地球记忆权利宣言》,呼吁地球遗产的保护必须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于是,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参与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工作组的地质遗迹登录工作。各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开始建立。英国制定了统一地质遗迹登录办法,建立信息库,进行分级管理;德国把具有特殊地质意义的动植物化石、岩石矿物露头、地貌景观等都列入保护对象,开展调查与评估,并制定了相关法律,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工作;瑞士要求每个州对地质遗迹进行登录,经描述、登录、选择和研究评分,确定每一个地质遗迹的重要性和价值,决定保护措施;西班牙公布了部分选自其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地质公园候选地,供同行评议;马来西亚出版了介绍其地质遗产的专著等。 各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情况相差很大。做得较好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等,他们法制健全,有完整的保护措施,科学普及到位,同时在环境生态的保护与恢复、日常的生态环境指标的制定和监测、新技术的研究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也不能忽视,欧洲阿尔卑斯山脉、亚洲喜马拉雅山脉、北美落基山脉等地因旅游的扩大而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植被的破坏,致使生物多样性消失,生态退化,水源污染,尤其是规划不当的筑堤、修路、建立游乐设施等过度开发,使这些曾经的处女地面目全非。 地质遗迹的保护虽然引起了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但保护区耗资不菲,而且当地居民世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不再允许开采,保护难度很大。因此Unesco地学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的计划,把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和扩大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弥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在地质景观保护方面的不足,又能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如今,欧洲已率先建立起10个欧洲地质公园,初步形成了地学旅游的网络。 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加强合作、建立网络、交换信息来保护、开发地质遗迹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