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子
地球孕育着生命,慷慨地赠予她的子孙们以丰厚的宝藏。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动物世界里和谐的一幕一幕:羚羊在草原上奔跑跳跃,数量巨大的候鸟遮天蔽日地掠过晴空……
然而,许多时候,人类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百余年来。
在文明孕育初期,人类便贪婪地吸吮着母亲的乳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那时,由于生产力水平所限,人们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在地球表面刮出一道道伤口,大自然可以轻易地将其抚平。而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狂妄自大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而急剧膨胀,在“改造自然”的呼号中,绿色的沃野成了灰色的城市,清亮的河流变为滚滚黄涛,地底储存亿年的矿产资源被无情地掏空、被无度地挥霍浪费着,物种以每小时灭绝3种的速度减少着……
1998年夏,正值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一位中国记者身背行囊去寻找森林。他沿长江上游支流岷江与大渡河溯源而上,一直走到阿坝州林区——这里已是防止长江水土流失的最后屏障,已进入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但他看到的只是荒山秃岭与低矮的灌木丛,以及一片片巨大的树桩。一位林区人对他说:“你就省些力气吧,能看到森林的地方你是去不了的!”看来,人们对长江上游林木的疯狂砍伐是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的重要诱因之一,我们在为我们先辈的无知买单。
而现在,饱尝生态失衡、资源匮乏恶果的我们,还要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保护”的老路吗?将来,还有为我们的行为买单的子孙吗?
我们怎能眼睁睁地看着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衍生出的千变万化、美妙绝伦的风景,那“峰峦如聚,波涛如怒”,那“青山簇簇水中生”,那“飞沫喷珠凌霄汉,雪花如屑赛玲珑”,那“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点一点地在人们的镐锄斧锯下被蚕食,被现代化工业的巨轮碾得粉碎?
人类的良知不会永远沉睡,人类正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自然大家庭中的一员,人类狂妄的代价就是自己的灭亡。于是,有了《寂静的春天》中的呐喊,有了《增长的极限》中的呼吁和行动。
什么是和谐社会?说到底,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众多不和谐因素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最可怕的。解决生态问题,关注生态健康,促进人与自然的相融,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最高体现。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选择。
构建绿色经济价值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人类必须形成“自然—人—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和生态经济价值观。
尽管,地球上仍存在只顾眼前不计后果的无穷尽的对自然生态之破坏;但是,整个世界的大趋势,是呼唤绿色文化生态,强调人间万物和谐地共生共处,发展繁荣。每个民族、国家,在其历史进程中,不管其文化怎样的多元多样,它的根本与至上的观念,都离不开绿色思维。因为只有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思维,才能带出绿色行动。
请善待地球,善待生我、养我的地球母亲吧,将这种感恩的心带入我们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吧——不仅仅在地球日,这个全世界人民关注地球家园的日子里!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是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