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地球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地学科普常识

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开创者:从颜真卿到袁复礼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09-04-20

有一种说法,袁复礼是我国古生物化石研究的开创者,实际上,这项事业的开端应该追溯到更早以前,鼻祖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颜真卿在现今江西省任抚州刺史。在南城县麻姑山的一座古坛附近,他看到一些螺蚌壳化石夹在地层中。经过认真研究,他撰写了一篇论文《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提出:这里曾经是海洋,后来才成为陆地,那些化石就是证据。

海陆互变的现象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晋代葛洪在《神仙传·王远》中述及麻姑与神仙王远的对话,麻姑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意思是,从上次和王远分别以来,她已经看到东海三次变为农田了。

这个故事产生了一个成语:沧海桑田。沧海变桑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地质过程。地质学家许靖华曾经在海底钻探,证明了地中海曾经干涸成为“桑田”,埃及、利比亚、摩洛哥的阿拉伯人可能骑着骆驼在地中海底走过,去欧洲的巴黎。原因是沟通大西洋与地中海的直布罗陀海峡,曾由于某种原因像水闸一样地关闭了。地中海成了一个大湖,在炽热阳光的照射下,海水不断蒸发,最后完全干涸。后来,海峡又打开了,海水汹涌而入,地中海又恢复了。

关于沧海桑田,更科学、精准的说法是海陆变迁。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力量来自地球内部,还有一种推动力就是气候的冷暖干湿周期性变化。当气候变冷的时期到来时,更多的降水变成冰川留在大陆,引起海平面下降,沿海的地面从海水中露出,大海变成陆地。反之,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土地,陆地变海洋。这是一种周期性的“沧海桑田”。

其实葛洪的麻姑传说中,有两个字非常重要,就是麻姑说的“东海三为桑田”中的“三为”,这两个字已经说出了海陆变迁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规律:周期性。

海陆变迁周期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性。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气候的变迁呈旋回性的规律。其中一种波动周期较短,旋回周期为几年至几十年,另一种周期在100年至1万年之间。还有一种旋回是冰期和间冰期的旋回,其周期在万年以上。

研究气候变化,有不同的媒介和方法。在西北干旱区,古生物化石正是破译远古气候变化的最好的工具。陆生生物化石的组合能确定植被、生境,确定了这些也就确定了气候的类型。因此陆生生物化石对研究气候变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今天的西北干旱区,从袁复礼的发现开始,陆续出土了大量陆生古生物化石。今天的西北是干旱区,植被是草原、荒漠草原,气候又干又热,但在这里挖出的古生物化石证明:这里过去是温暖湿润的气候,植被是森林。甘肃临夏盆地发现的生活于3000万年前的巨犀,站起来超过7,体重20多吨,颈部和长颈鹿一样长,可以吃到树顶的叶子,试想能够让它“果腹”的植被得是多么繁茂!大约又过了千万年,这一地区的气候又变得半干旱了,证据是这里挖掘出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三趾马生活在一种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里。现在,西北又是典型的干旱区域,显然这里的环境经历了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变化。

从颜真卿开始的我国古生物化石研究,经地质学家袁复礼,一直到今天,不断地深入,许多发现和研究轰动世界,如辽宁西部的热河生物群化石,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化石,河南西峡的恐龙蛋化石群等。颜真卿如果九泉有知,会不会挥动他的如椽巨笔,再写一篇《从“螺蚌壳”到“恐龙”记》,并刻石记之呢?(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