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发展离不开资源保障,离不开地质环境支撑”——徐绍史在2008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纪念活动期间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国是地质环境复杂的大国,今年,普通百姓对这个结论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2008年,中国人的大喜大悲几乎都与地质环境发生了联系。这一年,中国地质环境经受了汛期地灾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考验,也经受了这些特殊的考验:5月,在汶川大地震中,展示了对次生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与预防;8月,在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奥会期间,地质环境管理对发挥城市功能提供了充分保障。
回首2008年,这项工作的运行,已经更科学、更理性、更主动了。
对付地质灾害:科学把关,主动出击
2008年,是中国地质灾害灾情相当严重的一年。从年初的历史罕见雨雪冰冻灾害,到5月汶川大地震,再到11月以来,广西、云南等地遭遇的强降雨天气,都导致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发生。1月到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2071起,造成634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66.95亿元。但因为工作在先,尽管灾害大,造成的损失和伤亡却相对少。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06起,避免人员伤亡2010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75亿元。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按照科学规律,主动出击,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主动的态势,首先来自态度的重视。2008年以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工作早安排、早部署,强调超前谋划。无论是应对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次生地质灾害,还是特大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以及汛期三峡库区和山区等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都部署在先。3月初,国土资源部就开始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4月以来,先后6次召开视频会议,对防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5月,派出多个专家工作组检查指导地方汛期防灾工作。各地也对地质灾害防范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在绵阳、成都、德阳、广元、雅安及阿坝等地震重灾市(州)派驻工作督导组,要求已完成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的队伍,原地驻守转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巡查工作,一直坚持到汛期结束。贵州省国土资源厅4月召集全省9个市(州、地)和88个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主要负责同志,制定和完善2008年地质灾害防范的各项措施。
强调科学和主动,需要有机制保障。今年,国土资源部先后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灾情日报、地质灾害视频会商、重大气象信息应急反应等制度。遇到气象部门预报有重大气象情况时,立即通过下发紧急通知、召开视频会议部署检查防灾工作。遇有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通过地质灾害应急远程视频会商系统,专家在北京就能根据现场情况开展应急指导、处置工作。云南省楚雄州推行了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地质灾害隐患点联系挂点制度,将各乡镇国土所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具体明确到乡级领导班子成员个人,实现领导分片包干、个人挂点负责。福建、广东、云南、陕西等地制定了地质灾害成功预报奖励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基层干部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
为了更加高效地解决问题,2008年地质灾害特别重视部门合作,形成合力。6月20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全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邀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个相关部门参加,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共同做好防范地质灾害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防范工作的整体效用。联合中国气象局制作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产品202份,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相关网站上发布。与铁道部就铁路沿线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提出要求,及时向三峡库区的海事和航运部门通报信息,加强对滑坡下滑入江可能造成涌浪灾害的防范。四川、陕西等地纷纷采取共同召开视频会议或者省政府下发文件的方式,与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防灾合力。工作讲科学,强调主动出击,形成了快速反应的特色,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更加完善。为及时解决问题,国土资源部要求有关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部直接组织派出了52个专家工作组。30个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先后建立了汛期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队伍。截至2008年,部署完成了1640个山地丘陵区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初步查清了全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和现状;全国已在近12.2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群测群防体系。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举全系统之力,从13个省 (区、市)、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大学等100多个单位调配了1225名地质专家,组成108个地灾应急排查组,全面开展灾区地灾隐患应急排查和调查评估工作。灾区排查出的1290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纳入了群测群防体系。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范工作的1897处群测群防点和122处专业监测点,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保障了60余万人的安全。
改善矿山地质环境:法制建设加机制创新
矿山地质环境的改善,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有长效机制保障。
2008年,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在立法和机制创新上下大功夫,取得了实效。第一,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第二,自2000年起,中央财政从所得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使用费中安排资金用于开展历史遗留、矿业权人灭失和政策性关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2000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资金逐年增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进一步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组织编制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管理办法》。第三,省级矿山环境保证金制度基本建立。截至2008年11月,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在中央有关政策的推动下,各省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基本完成,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开始起步。比如,在完成全国31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的基础上,《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成果、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经验推广和交流得到了广泛重视。截至2008年11月,已经有9家国家矿山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引起高度关注。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安全监管总局联合下发有关通知,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又下发了《关于废弃矿井调查规划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落实废弃矿井调查、规划编制、成果汇总、工作保障等工作。目前,各省(区、市)已基本完成废弃矿井的调查工作,并已逐步开展省级废弃矿井规划编制工作。
热点地质环境问题:加强监管,强调规范
2008年,国土资源部在几个成为社会热点的地质环境问题上,加强监督管理,强调规范行为。
一是积极组织起草《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加强地下水监测,重点推进国家级地下水监测工程。积极推进落实地面沉降防治联席会议制度,提高地面沉降综合防治效果。
二是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立法工作,加大古生物化石管理力度。认真办理境外古生物化石追缴、移交工作。2008年,配合我国驻澳使馆、驻意使馆、驻加使馆和驻芝加哥总领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先后办理四批走私到上述国家的古生物化石的追缴和移交工作,并继续积极推进流失美国恐龙蛋化石的追索工作。加大对私挖盗采古生物化石违法行为的查处,严把古生物化石出境关。
三是进一步规范地质公园管理。改革审批程序,严格准入制度。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了《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技术要求》、《国家地质公园规划文本编制提纲》和《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说明编写提纲》。认真处理地质遗迹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的矛盾,切实做到保护在先,合理开发。为了加强管理,建立了地质公园督察制度。组织各省调整了国家地质公园督察员候选人,拟定《国家地质公园督察员管理部分》、《国家地质公园督察考核方案》等相关制度规范等。
四是加强地热和矿泉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大力推进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积极促进地热资源直接利用国际交流,开展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相关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加强矿泉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引导矿泉水产业健康发展。
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各类建筑的工程基础。这一点,随着中国地质环境工作的深入开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从2008年的中国地质环境,我们可以预见,中国人有质量的生活,必将逐渐得到制度和科学的更大保障。(本报记者 赵 凡 本报实习记者 王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