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莺飞草长。苏南土地整理中心的土地整治项目现场,沃畴千亩,泥土芬芳。
苏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是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常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的机构。新机构运行新机制,新机制带来新效果。中心突出“示范”的特点,积极探索创新,发挥土地整治的示范效应,推进土地整治产业化运作。
整村推进做大项目
江南水乡,河塘密织,人勤地少。平坦的土地早已被世代耕耘的百姓开发殆尽,剩下的,就是啃不动的“硬骨头”了。当代土地整治项目,就是要啃这些“硬骨头”。
溧阳市南渡镇西管村、丁村是两个相邻的行政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两村大多是丘陵缓坡。历史上两村也曾搞过土地整理,但大多是村民小组或老百姓单干,各搞各的,你挖一块,我圈一块。由于缺少资金,同时也缺少统一的规划,村组之间有矛盾,难协调。这样下来,整地整了几十年,修修补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土地面貌。
去年下半年,苏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成立后,就把这个项目列为重点。编制了溧阳市南渡镇西管村、丁村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行整村推进,两村联动,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开发复垦土地1500多亩,两个村共建了一个水库,减少了不必要的投入。目前两个村农田全部达到了标准化,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做大做强,整村推进,是苏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的宗旨,也是新机制的优势所在。中心主任庄六孝说,土地整治是在更大空间、更广范围、更大深度上开展的土地整理。过去也经常搞土地整理项目,但是受资金、项目的局限,也有行政地域划分的阻碍,存在土地整理区域分割、资金分散的问题,只能小打小闹。中心成立后,有了更宽广的舞台和空间。中心秉持“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的思路,整合区域内的土地整理项目,力求做到区域统筹、整村推进,取得效益最大化。
金坛市指前镇东浦村项目区原为大面积荒芜坑塘水面,河道淤积严重,杂草丛生,无排灌蓄水能力,既不能种植粮食,又无法进行水产养殖。苏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采用清淤造地的方式,清理出的淤泥一人多高。通过废弃坑塘复垦,填塞废塘,增加了耕地367亩,这个村新增耕地面积达到87%。同时,中心在项目整理中根据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主动为村里清理河道,修建池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在马厂河土地整理工程的田头,一位老大妈正在河边淘米洗菜,她告诉记者,过去这里是臭水沟,连草都不长。
注重发挥土地整治的综合效益,做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还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金坛市金城镇联丰村高岗地土地项目区,如果整理成旱地,成本只有水稻田一半左右。苏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出发,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建成大面积、连成片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近400亩土地全部整理成稻、麦两季的高产粮田。村里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
“造地质量会说话”
土地整治项目,最终是要靠数字说话的。到底增加了多少亩耕地,修了多少沟渠,铺了多少路,数字最能代表成就。但是,苏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的目标是,不仅追求新增耕地的数量,更讲求造地的质量。他们说,造一亩旱地和造一亩旱涝保收的水田,虽然从账面上看,数字上没有多少差别,但是,整治所花费的财力和使的劲大不同,当然成效也截然不同。一亩低洼地的产量300斤;普通旱地的产量有七八百斤;而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产量达到1500斤。
庄六孝说,我们在制定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时,坚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形特点和生产条件,选择不同的土地整治方式。对丘陵缓坡进行表土剥离;对河网湿地实行清淤造地;对高岗地采用旱改水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高质量地实施。
“火龙口”是当地老百姓对李家村的称谓,过去是草木不生,水灌溉不到,土地高低落差有10多米,全村没有一块平整的地。据了解,这个整治项目共有土地1500多亩,涉及两个行政村,5个村民小组。记者在田间小道上走了近半个小时,才走到项目区的中心。正在组织施工的造地公司张经理一身泥土,他介绍说,公司总部在上海,通过招标承担了这个项目,没有想到施工难度这么大,工程质量要求又高。但是既然做示范工程,讲的是示范效应,难做也要认真做。
说起土地整治带来的好处,南渡镇丁村洪书记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个村过去长期靠吃政府返销粮,整治后的耕地种两季稻谷,不仅够吃了,还可以向国家贡献粮食;原来全村总共不到200亩耕地,现在增加到480多亩;原来种田没有水,水从河边运到田里一段接一段要翻13级,现在是一次灌溉到位,灌溉费从120多元降到现在的40多元;原来土地七高八低,最大的一块只有1亩左右,拖拉机根本下不了田,现在耕作、灌溉、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
老百姓看见这么平整的田地高兴地说,我们祖祖辈辈想做的事,现在终于做到了。最近有不少种田大户来联系承包土地,但从来没种过这么平整的土地,还真舍不得租出去,准备留着自己种。
土地整理改变了农民生活条件和生产环境。在城里上班的郑晓兵,周末将别克车开到了家门口。他告诉记者,原来从城里回家挺麻烦,把车子停在镇上,叫个三轮车送到村头,再步行走到家。
庄六孝说,土地整治质量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整治出的土地能不能增收、增效,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对土地整治后的项目,中心首先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验收,他们认可后,才请有关部门来检查验收。所以说,耕地的质量会“说话”。
产业化运作是方向
土地整治,资金是不能回避的大问题。庄六孝说,苏南土地整理示范中心既然承担着“示范”的责任,就要在土地整治新机制探索上下功夫。中心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实施、调剂余缺、平衡指标”的原则,努力实现整个辖区耕地占补指标调剂的区域化、项目实施的规模化、占补平衡项目的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以土地整治产业化运作为切入点,广泛筹集资金,实行市场机制运作。
一方面配合各级政府,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按照国土资源部提出的“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专账管理、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共同投入项目区使用;另一方面,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目前中心已经吸引了300多万资金,还要像滚雪球式的,继续滚动发展。目的是多造地,造好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贡献。
土地整治,千年大计,质量第一。如何保证地方造地的质量,庄六孝建议,补充耕地和建设用地指标要挂钩,对切实做到补充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奖励,建立起考核和奖惩的新机制。(本报记者 毕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