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地球日>第42个“世界地球日”>认识地球>五色之土

湿地简介

来源: 时间:2011-04-20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有很高的生产力和潜在的功能。它因其复杂的食物网和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而被看作是“生物超市”,由于其能够降解、去除水中沉积物、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而被称为“地球之肾”,还因能够提供控制洪水、保护海岸免受侵蚀和风暴破坏的有效体系而被认为是“自然界的土木工程师”。湿地不仅向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在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和提供旅游资源等方面均起了重要的作用。
    据初步统计,全世界的湿地总面积大约为8.65亿公顷,占地球表面总面积510亿公顷的1.7%,在世界各国均有分布。湿地类型大约有35种,主要包括沼泽、湖泊、河流、河口湾、海岸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浅海水域、水库、池塘、稻田等自然和人工湿地。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它不仅是为了庆祝1971年2月2日在伊朗拉姆萨尔签署《湿地公约》的纪念日,其目的还在于以此提高公众的湿地意识,使他们积极地支持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活动。目前,《湿地公约》的105个缔约国已经把近900块湿地纳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为6200万公顷。《湿地公约》的缔约国都在加紧制定本国的湿地政策、建立跨部门的湿地委员会、开展全国湿地调查以及加强跨国界湿地、水系和物种保护的合作行动。通过这些行动,缔约国将履行条约的要求,即“合理利用”其领土内的所有湿地,而不仅是那些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世界湿地日”的庆祝活动将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功能的意识和了解,有助于保护湿地及其资源,实现人类的持续利益。
    人类很早就对湿地有所认识并进行开发利用,从我国发现的一些被保存于原始社会遗址中的碳化稻谷子等,足以说明这一历史至少已有数千年了。德国威悉河下游的日尔曼人在公元46年就已将泥炭作为民用燃料,中国对湖泊的围垦开发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开始。人类对湿地的利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更重要的是古人在湿地利用过程中还认识到了湿地利用的经济价直,认识到了滩涂湿地的“鱼盐之利”乃是“富国之本”,不破坏沼泽、湖泊等环境,适时地禁止林地和湿地的采伐,在鱼鳖的生育阶段停止捕捉,不断其尘,不绝其长,使湿地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