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色扫描
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由于被过度索取,我们的家园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生物赖以生存的森林、湿地等以惊人速度在消失;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泥石流、荒漠化、沙尘暴、干旱、海啸、地震……保护环境,拯救家园,已刻不容缓.
4月22日是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中国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世界地球日来临前,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就如何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等问题,接受了采访。
植树 我们必须的选择
在森林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每逢雨季就有大量的泥沙流入河里,填高河床,毁坏田地,淤塞入海口,危害极大。 这只是生态环境状况和气候变化问题形势严峻的一个缩影。“植树,让环境更美好”已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也是必须的选择。
那么,一亩树林作用有多大?
据统计,一亩树林的蓄水量比无林地区多20吨,相当于一座地下水池;一亩树林每天吸收二氧化碳67千克,释放出氧气49千克,足够65个人呼吸使用;一亩树林,就是一台天然吸尘器,一年可吸收灰尘22吨—60吨。
在城市中,一株成年树,一天可蒸发400公斤水。据计算,城市绿地面积每增加1%,当地夏季气温可降低0.1摄氏度。当绿化面积达到50%以上时,大气中的污染物能得到有效控制。
贾治邦认为,不仅中国,许多其他国家都有公众参与植树的活动,因为让地球家园能够永远生机盎然是大家的共同目标。而对于我国来讲,深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就是动员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坚持发动群众,动员全民,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显著增强了群众的爱绿护绿意识,有力推动了国土绿化事业和生态建设。据统计,全国共有127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89亿株。全国森林面积达29.32亿亩,人工林保存面积达9.26亿亩,稳居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78.11亿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
因此,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这已不是生产木材的单纯性活动,而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事。每年参加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用种一棵树的实际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今年国际森林年中国行动中,孩子们简简单单的一句“我喜欢种树”,更道出了保护绿色家园已深入人心。
护“肾” 保障饮水干净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00处、地方湿地公园12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37处,使1795万公顷、约49.6%的自然湿地受到了较为有效的保护。然而,由于投入短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际需要还远远不能满足。
贾治邦表示,今年将全力推进湿地保护立法和制度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初步提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湿地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操作方式等,不断扩大全国湿地生态保护面积。
众所周知,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如同森林和海洋一样,具有多种功能。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均能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作为淡水的天然“储存库”,储存了我国96%以上的可利用淡水资源。其强大的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功能,这对于保障人们永远能够喝上干净的水,维持多种生物的水环境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湿地还是降低自然灾害风险的“缓冲器”,具有调洪蓄水、抵御风暴、预防侵蚀、抗御干旱、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对于构建防灾减灾体系、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等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有科学家断言,假如湿地从地球上消失,全球90%的淡水将白白流入大海,陆地90%的生物将灭绝,生物放氧将减少60%,同时将产生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平衡就无法维持。
因此,保护湿地这一“地球之肾”,就是在保障人们喝上干干净净的水。
结束采访前,贾治邦再次强调说,为了我们的山变绿,水变清,家园更美丽,从栽下一棵树、节约一滴水等这些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 (胡利娟)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