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地球日>第42个“世界地球日”>转变发展方式>国土行动

我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有据可依

专家认为,节约集约评价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11-03-01

  我国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如何?是否节约集约?有多大潜力?回答这样的问题,目前已有系统的科学依据。2月27日,“基于区域、城市和开发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项目成果评审会在京举行。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构建了多层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首次确立了针对行政区划单位、开发区等的节地制度实施及其效果评估的统一标准。

  该项目围绕调查、评价和潜力测算三个技术环节展开,其评价内容从基础调查起步,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思路开展土地利用状况评价,城市、开发区还进一步开展集约利用潜力测算。目前,该项目的技术方法已应用于9个试点城市建设用地评价,全国近1600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两轮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成果更新评价,以及全国各省、地级市、84个经国务院审批的总体规划城市的区域建设用地评价研究中。

  “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探索性工程。”项目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在系统开展对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面一直较为欠缺,1999年以前近乎空白,对建设用地利用状况的认识以现象观察、定性分析为主,缺乏系统、科学的指标和方法去观测和评估,底数不清,方法不明。1999年,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设立“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利用评价”项目,由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牵头开展,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作为技术支持单位共同承担,历时12年。

  目前,该项目所形成的技术指标、评价方法以及部分实践成果在国家和地方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与实践、土地基础调查、重要区域规划、国土资源服务管理中都得以广泛运用。主要包括:区域评价的技术方法和部分指标纳入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发布和实施的《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用于近年国家对各省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工作中;项目研究成果纳入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试点考核测评中,已经作为指标标准体系和考核方案的主要内容;开发区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用于2008、2010年全国各级各类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成果更新工作,作为开发区扩区升级用地审核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的基本依据等。

  此外,项目组已出版专著1本,形成了《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8-2008)、《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TD/T 1019-2010)、《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TD/T 1020-2010)三项行业标准,研制形成五套针对开发区、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管理的技术软件。

  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目成果构建了基于区域、城市、开发区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填补了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和实践的空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