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时下哪个话题最热?生态文明,当仁不让。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实现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这道难题考验着世界,更考验着快速发展的中国。
资源型城市:实现“华丽转身”,需要打造“绿色引擎”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我国118座资源型城市中,共生活着约1.54亿人,超过我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因此,推进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型城市实现“华丽转身”,需要生态、文化、社会、机制的全方位转型。
“早转型,早主动”。这是我国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共同经验。生态建设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在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如“钢铁摇篮”黄石、“北方煤都”唐山、煤城徐州、鄂尔多斯资源城市……光秃秃的开山岩石上种上了花草、坑坑洼洼的采矿塌陷地变身生态湿地、废石嶙峋的露天采矿场复垦还绿成为矿山公园……许多由于资源开采而留下的“地球伤疤”正在得到修复,有的还成为城市生态建设新载体。
黄石:绿色承载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梦想
丰富的矿产资源使湖北黄石赢得了“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里”、“有色王国”等种种美誉,但同时也戴上了“光灰城市”的帽子。2008年,黄石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
为了恢复绿水青山,黄石在经济转型的基础上,近年来启动了长江黄石段、磁湖、大冶湖、保安湖、网湖等重点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开山塘口治理、矿区治理、城市污水垃圾治理等26个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总投资253亿元。
位于黄石城区边的黄荆山盛产石灰石、硅灰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多年来的开山采石,给黄荆山留下了一块块白色伤疤,当地人称为“开山塘口”,远远望去犹如一张张巨大的“牛皮癣”,不仅影响生态环境,更造成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为了治愈黄荆山的“牛皮癣”,2009年,黄石市启动了黄荆山北麓开山塘口治理工程。陡峭巨大的开山塘口岩石上布满了用竹竿搭建的网,网格中间用“客土喷播”或“飘台种植槽”等技术,人工构建了乔、灌、草、藤立体配置的自然植被,曾经遭受破坏的生态正在缓慢而艰难地得到修复。
历经百年开采,黄石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被挖出了一个落差444米的“天坑”,成为世界第一高陡边坡,因露天采矿排放出的3亿多吨废石,又在周边形成了占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废石场。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黄石人在寸草不生的废石场上,创造出“石头上种树”的奇迹,成功种植了槐花林。同时依托“天坑”,创建了全国首家国家级矿山公园,如今,这里已成为黄石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唐山:把生态工程打造成民生工程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沿海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素有“华北工业重镇”、“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之称。过去,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和煤矿开采形成的塌陷污水坑的包围,生态环境基础历来薄弱。位于唐山市的开滦煤矿具有130多年的开采历史,由于持续开采,在城市周边造成大面积地表下沉,形成了一大批塌陷集水坑和受损弃置地。
为了打造“绿色”唐山,将唐山建成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生态城市,唐山市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城市南部采煤下沉区启动了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建设,通过实施扩湖绿化、水体净化、景观美化等系统工程,建成了面积达28平方公里的国内最大的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其中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600公顷。
目前,唐山采煤塌陷区和受损弃置地风景秀丽、魅力无比,南湖具备绿化隔离、生态涵养、湿地保护等多种功能,已成为唐山城区的重要生态调节中心,被人赞叹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典范。全市对历史上因采煤形成的23座矸石山,全部实施客土绿化造林工程。
在推进城市生态建设中,唐山市坚持把生态工程打造成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构建生态园林体系,让市民和游人休闲观赏、健身娱乐有个好去处、好场所。近几年,对市级公园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加大市内大成山、凤凰山、弯道山、贾家山、古冶北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并对80多座金属矿山按照建设“绿色矿山”的标准全面进行了绿化美化。目前,全市公园总面积1711.52公顷,游园、绿地总面积1269.09公顷。
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带来了丰厚的发展成果。据统计,唐山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近3000亿元。经济总量居河北省之首。
徐州:“地球伤疤”变身“城市明珠”
在“百年煤城”江苏徐州,大量煤炭资源开采的同时,也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塌陷地块,面积约34.5万亩。许多塌陷地民房开裂、水域污染、粮田废弃、沼泽化、盐碱化严重,有的因陋就简当成了垃圾场。
徐州塌陷地综合治理5年来,全市迅速诞生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湖泊、湿地、新景区,昔日荒凉破败的“地球伤疤”,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明珠”。潘安湖就是徐州塌陷地完美转身的一个缩影。很难想象,这座远山青黛、碧波长卧、岛屿星布、群鸟翔集的美丽湖泊,前身竟然是坑坑洼洼的采矿塌陷地。
生态文明建设:呼唤顶层设计
资源型城市转型,决策者们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工程,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是前提,也是保障。
国土资源部作为管理部门,强调从八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
一是根据资源型城市发展进程,统筹规划,争取用最合理、最经济的方式使资源型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是加大后备资源的勘查力度,其中包括加强区域范围内的后备资源勘查力度和加强矿山周边及深部地区的资源勘查。
三是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国土整治综合结合起来。
四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盘活地方低效土地措施,优化用地结构,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统筹协调各类区域的土地需求。
五是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做到城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矿区开发和环境治理等有机结合。
六是加大矿山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在对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治理同时,切实建立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导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强监督力度,确保矿山环境治理与保护到位。
七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率、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延长矿业加工的产业链,做好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
八是探索建立相关的产业援助机制,综合考虑历史体制和地区的因素,充分调动中央及地区的积极性,加快研究建立资源相关产业的研究机制,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将引领我们抚平一个个“地球伤疤”,前行的中国资源型城市,必将为人类工业文明续写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