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地球日>第45个“世界地球日”>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先进经验

谱节约集约华章 唱科学发展新歌——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纪实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12-12-25

  节约集约用地事关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大计。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现实,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委、区政府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勇于开拓创新和探索实践,大力支持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形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强大合力,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

  隆冬时节,笔者奔走在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的城区和乡村之间,看到的是东城产业集聚区连片建设的标准化厂房,矗立在马路边的建设用地公示牌,建设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和空心村改造复耕的农田;与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国土资源部门的同志交谈,感受到的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高度责任感、紧迫感,还有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实践的魄力和睿智——所见所闻让人感受到一股十分强劲的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热流,正在这片405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奔涌。

  一以贯之,咬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放松

  走进召陵区委书记洪利民的办公室,笔者最先看见的是墙上那张大幅照片。照片说明记载,2009年5月22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视察召陵区整治复垦砖瓦窑场,称赞召陵区整治砖瓦窑场力度大、效果好,办了一件大好事,既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保护耕地,又促进经济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珍贵。一个地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未来发展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竞争。如何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这篇大文章,可以说是从召陵区成立之初就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洪利民说出这样一席经过深思熟虑的话。“召陵作为一个新区,首先要开发建设,招商引资上项目,必然会带来占地,土地供应十分有限,土地法规问责的红线必须守住;召陵区大部分是农村,必须保证耕地不减少。召陵的产业结构很特殊,原来有大面积占地毁地而属于传统落后产业的砖瓦窑场。能不能处理好这样一个十分尖锐的矛盾,把现有土地资源盘活用好,从根本上决定着召陵新区能否实现开发建设和长远发展目标。”

  在洪利民看来,召陵区近几年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主要是办成了这么几件大事。

  ——硬起手腕,坚定不移,拆除砖瓦窑场,淘汰落后产能,向产业结构调整要土地。召陵区曾经是全省砖瓦窑场最多的县区,来自砖瓦窑场的经济收入曾占全区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2007年,召陵区打了一场拆除砖瓦窑场百日攻坚战,拆除314座黏土砖瓦窑场,复耕土地1.2万亩,成为全省拆除砖瓦窑场行动最快、效果最好的县区。此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出台对召陵区用地给予扶持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召陵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东城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步伐,强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将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及配套包装业精心培育成主导产业,使节约集约用地有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砖瓦窑场拆除淘汰之后,召陵区不断加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力度。在近几年的东城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中,召陵区争创全省“十快”、“十强”产业集聚区,争创环境友好型产业集聚区,争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产业集聚区,抓住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河南电子产业发展“一体两翼”战略布局的历史机遇,着力引进一大批用地少、见效快和投资强度、税收比较高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和食品加工业项目,在项目引进中严把节约集约用地关,以优惠政策引导小企业入驻标准化厂房,从而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良性循环。

  ——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规划中“拓”土地,从改造建设中“腾”土地。近几年,召陵区不断强化“规划节约集约用地是最大的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编修中做好重点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切实加大“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区企业“退二进三”工作力度,有效地盘活现有土地资源。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召陵区坚持“统一规划、同步推进、先拆后建或边拆边建”的原则,强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旧村庄拆迁紧密联系在一起,严防由此引发新一轮违法占地。

  如今,召陵新区已经建成堪称河南电子信息产业“一体两翼”重要一翼的漯河东城产业集聚区,使漯河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了10平方公里而达到60平方公里,一批新项目建成投产,一片新城区拔地而起,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8年前的建区之初增长5倍多;耕地面积没有减少,粮食产量连年增长......

  “近几年,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省里提出‘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方针,要求我们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召陵区走过的发展道路再次印证了一个大道理: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是可以在县、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变为现实的。” 洪利民如是说。

  堵疏相济,把好入驻园区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关

  看召陵必看东城产业集聚区。漯河东城产业集聚区地处漯河市召陵区境内,2005年4月开始规划建设,2007年4月被省委统战部批准为(河南)漯河台商投资区,2008年底被省政府列为首批开发建设的产业集聚区之一。东城产业集聚区原规划面积12.05平方公里,今年经批准扩大规划面积9.68平方公里,建成区已达8平方公里,已引进电子信息及配套项目22个,进驻企业78家,投资总额达170亿元人民币;已投产电子信息工业和食品加工业企业48家,生产的电子产品逾300种;综合投资强度达300万元/亩,容积率达1.5,单位土地创产值、利税分别达到360万元和36万元,投资强度、容积率、产出效益等指标在全省县区产业集聚区中位居前列,先后被工信部和省政府确定为“全国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点关注单位”“全省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产业集聚区”。

  召陵区区长刘耀军介绍,在近几年的东城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中,区委、区政府认真总结早期工业园区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经验教训,摒弃“剜到篮里就是菜”的旧观念,日益强化“优选项目、注重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节约集约用地,严把项目入口关”的新观念。为解决优选项目如何操作的问题,区委、区政府大胆创新和探索实践,组织来自国土资源、法制等部门的专家潜心研究,制定出一个相对明晰、比较规范的《招商引资项目合同文本》,对引进项目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税收等应达到的量化标准和双方的责任、义务特别是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界定。合同文本明确规定,入驻东城产业集聚区的项目建设用地投资强度不得低于28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不足5000万元的项目一律进驻标准化厂房,年纳税100万元以下的项目不单独供地,用地企业每亩每年税收不得低于5万元。有了这样一个规范通用的招商引资合同,东城产业集聚区实现了招商引资政策统一、公平、公开,“熟人也不能多吃四两豆腐”,园区管委会与企业谈招商引资项目就变为简单得多的“填空白”了。双方只需针对个别条款进行洽谈沟通,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反复讨价还价、“一个项目谈半年”。

  在东城产业集聚区,笔者对一处颇具规模的多层标准化厂房园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园区西半部楼房尚在建设之中,东半部多栋四层楼房已经投入使用。园区大门口有“东兴电子工业园”标牌,楼体上镶嵌着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的“河南科兴”红色大字。整个园区楼房排列整齐,道路宽畅,路灯、排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绿化美化水平较高,看上去比普通住宅小区还漂亮。

  漯河市国土资源局召陵分局局长焦晓峰向笔者说:“召陵区这两年建的标准化厂房都是两层以上多层楼房,水电保证供应,入驻企业只要缴水电费、厂房租赁费就可以正常生产经营了。区里以优惠政策鼓励工业园区建多层标准化厂房,鼓励投资额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租赁标准化厂房生产经营,大大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这个园区入驻的都是电子信息类项目,主要生产手机、电脑配件等,标准厂房完全能够满足其生产经营需要,用不着单独供地建厂。从另一个角度看,标准化厂房也是中小企业‘孵化器’,让小企业、小项目在标准化厂房里起步,等将来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扩大生产规模时再考虑单独供地建厂,十分有利于中小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

  目前,东城产业集聚区已建成标准化厂房总建筑面积达92万平方米,其中三层以上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今年新建成两层以上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逾13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比率已达60%;入驻企业78家,投资总额达170亿元。召陵区让进驻标准化厂房的企业在厂房租金、水电费、门卫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对广大中小企业产生了很大吸引力,使园区30%的标准化厂房已投入使用。据悉,河南东兴电子科技园项目投资额达30亿元,占地逾500亩,将全部建成四层以上标准化厂房,总建筑面积达55万平方米,可节约用地2000亩以上,有望建成一个堪称节约集约用地典范的电子工业园区。

  独辟蹊径,寓用地监管于跟踪服务之中

  “召陵分局对我们兴茂钛业项目的跟踪服务真是优质服务,服务到家了。去年项目建设前期,焦晓峰局长三次跟我们一起去郑州向省国土资源厅报批项目建设用地,对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起了关键性作用。这两年,分局不仅发温馨提示、公开信,把批后监管的内容向我们讲清楚,还安排专人经常跟我联系,到企业和项目建设工地现场办公,认真了解情况,听取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漯河兴茂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建设的负责人李振伟这样说。

  正如李振伟所言,漯河市国土资源局召陵分局下功夫抓好用地预审、批后监管两个关键环节的监管和服务,确保用地企业将合同约定的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税收等指标落到实处。

  近年来,漯河市召陵区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及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确保节约集约用地政策落实到位,健全常态化用地保障机制、项目用地退出机制和节约集约用地奖惩激励机制。去年5月,召陵分局在全市各县区国土资源部门中率先成立以批后监管为主要职责的土地利用股,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区有19宗建设用地纳入国土资源部门批后监管范围,每宗依法批准使用的建设用地都立有一块非常醒目的“建设项目用地公示牌”,受到不久前来漯河市检查工作的省国土资源厅领导表扬。立在马路边上的缘动力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公示牌,上面不仅有项目名称、用地单位、用地批文、批准日期、供地方式、供地面积、投资强度、约定开工时间等,而且有监管机构、监管人员、举报电话等,让人对每一宗建设用地的使用和监管情况一目了然。作为公示牌上标明的两名监管人员之一,召陵分局土地利用股股长李辉生告诉笔者,公示牌上标明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和投资强度四个数字对节约集约用地非常重要,是通过批后监管严格监控的关键性技术参数。根据相关法规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用地企业必须保证建设用地项目的投资强度、税收和效益回报,房地产开发商不得擅自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工业项目用地企业不得擅自降低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不得擅自提高绿地率而建设“花园式工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达到合同约定条件的企业必须重新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不得享受土地优惠政策,甚至被取消土地使用权。

  笔者在走访中经常听到一个十分熟悉的词语——“腾笼换鸟”。

  这里的“腾笼换鸟”是,取消连续五年达不到税收等约定条件的用地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将其用地调整给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据了解,东城产业集聚区已对6家投资强度、投资规模、投资效益没有达到合同约定条件的企业分别提出限时增加投资规模、限时投产达效、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要求。截至目前,已有两家企业按要求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强度,其中新力制鞋已拥有员工300人以上,每月利税已达5万元。东城产业集聚区对4家企业解除供地合同,用收回的260亩土地新引进4家优质企业,创下以“腾笼换鸟”保节约集约用地的杰作。

  求真务实,增减挂钩挖掘建设用地潜力

  召陵区已有两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上报备案,一个在青年村乡纺车刘村,另一个在老窝镇郭陈村。

  笔者来到青年村乡纺车刘村,看到十字路口有一块又高又大的规划牌,上面有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鸟瞰图。据图上文字介绍,纺车刘村共有265户1280口人,耕地面积1510亩,村庄占地面积680亩,2010年11月被确定为全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新型社区建设项目本着拆旧建新、先拆后建、边拆边建、整合土地的原则,共规划住宅280户,规划新村占地面积140亩,可通过复耕节约土地500亩。一期工程规划建设住户100户,用地30亩,总投资1600万元。

  笔者看到,规划牌西边的农户住房大部分已拆除,原来的宅基地长着绿油油的麦苗,与村外的农田连成一片。

  青年村乡党委书记郑学浩向笔者介绍说:“纺车刘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也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是资源整合性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这是个原来有大片空地的空心村,土地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们的初衷是靠优惠政策和乡村干部做思想工作让村民把老房子拆了,按照规划建新房,把空心村变成基础设施完备的紧缩型新型农村社区,已经拆除旧房子187所,剩下的会在3个月内拆完。我们准备在拆除旧房腾出来的220亩新增耕地上搞招投标承包经营,建成适合种植烟叶等经济作物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在地处老窝镇郭陈村的老窝镇中心新型社区,笔者看到成行成排的连体两层独家小院已经建成,社区边沿是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根据设置在工地上的中心新型社区规划牌透出的信息,老窝镇中心新型社区前身是郭陈社区,涵盖郭陈、双杨、庙王、下堤刘、下堤于5个行政村,涉及农民2580户10922人、耕地13869亩。中心社区项目建设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占地140亩,规划建设连体两层独家小院194套,以及社区幼儿园、中心广场、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及配套基础设施,预计总投资2900万元;二期工程占地120亩,规划建设多层(5层)住宅楼36栋,1080套住房,总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可供5000人入住。

  笔者了解到,青年村乡纺车刘村新型农村社区和老窝镇郭陈村中心社区项目建设可以整理出新增耕地800亩以上。召陵区扎扎实实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用前几年区里复垦后上报省厅备案的废弃砖瓦窑场用地为周转指标,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报批土地1730亩,挂钩建设用地逾2000亩,共向上争取各类用地指标11931亩。为确保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国土资源部门与区委、区政府和各乡镇党委、政府配合联动,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选择环节首选纺车刘这样的空心村,把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成紧缩型新村。为解决农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房缺钱的问题,召陵区充分运用省里和市里对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奖励政策,同时拿出资金奖励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先进乡村,有效地调动了乡村和农户推进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召陵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区里将整合全区186个行政村,规划建设45个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占补平衡腾出土地。截至目前,全区已有8个新型农村社区开工建设,已完成投资1.6亿元。

  令人欣慰的是,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已被确定为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活动试点区,成为全市唯一、全省屈指可数的被省国土资源厅推荐给国家评选模范县(区)的县(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创建活动正在全区扎扎实实地推进开来。区委、区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为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所做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得到上级党委、政府肯定,当地权威媒体也作过专题报道。就在本月上旬,漯河市政府《政务快报》刊登调查报告《推行“四要,建立四制——召陵区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的几点做法》,副市长高喜东作出批示:“认真总结召陵区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在全市推广。”

  唯愿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早日成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在节约集约用地、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行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