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地球日>第45个“世界地球日”>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先进经验

落实“双保”职责 保障科学发展——济源市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发展的做法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12-12-28

  在河南省西北部,有一座集“大气、秀气、灵气”于一身的现代化工业旅游城市——济源。这里是愚公的故里,是中原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她的美不仅表现在灵秀迷人的山水景观、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还有更重要的是科学、合理、大气的城市框架,适宜现代人类生活的人居环境,大手笔、高品位的城市建设……

  城市的快速成长、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作为一个拥有1931平方公里土地、68万人口的新兴工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济源市国土资源局多措并举,以“保发展、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为主线,探索出了一条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的新路子,为济源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优化结构 构建节约集约长效机制

  严格土地规划计划管理。采取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这一举措,优先保证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用地,优先保证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项目用地,优先保证民生用地,优先保证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项目用地,优先保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预留区用途的,一律不予预审;对国家限制和禁止类产业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预审。

  提高供地门槛。土地供应时,在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中严格约定土地使用条件,严把建设项目准入关,对达不到规定的节约集约用地标准的建设项目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合同规定,实施违约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加大了土地利用效益。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项目,要求综合建筑密度应高于60%,综合建筑容积率大于1,投资强度不低于240万元/亩。投资规模小于1亿元的项目不予单独供地,一律进入标准化厂房。标准化厂房的层数要求在3层及3层以上,容积率大于1.3。

  大力实施“工业出城、项目上山”战略。济源市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8%以上,大量荒山荒坡利用率低,为解决耕地保护与工业用地的矛盾,该市在北部、西部山区建设了玉川和虎岭两个产业集聚区,面积73平方公里。从2003年至今,济源市政府先后拿出了3.6亿元资金用于“工业出城、项目上山”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济源市已有华能沁北电厂、豫光20万吨电解锌、联创化工等50余家大型企业依次排列在孔山上,形成了一条长约二三十里的新型工业走廊。十年来,济源市工业项目建设共节约耕地1.2万余亩。在此基础上,济源市积极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严格做好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分区和地块的用途,防止出现随意布局和土地利用无序的现象,有效发挥工业园区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2011年,济源市又全面启动“退二进三”计划,推动环城路以内工业企业加快向三个产业集聚区转移,腾出的空间用来发展第三产业或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按照“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加快与组团融合”的思路,济源市在中心城区建设方面,以“城中村”改造和城市综合提升为重点,大力推进济渎庙片区、东南片区等区域集中连片改造和开发,“十一五”以来,在改造区域集中建设中高层、高层建筑或公共基础设施中,节约土地3700余亩。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认真落实《部省合作协议》,积极探索人地持钩政策,打破村级和镇级行政区划界线,将旧村改造、迁户并村、工程移民、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等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在产业集聚区、小城镇或规模大的村建设高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城镇化和农村社区化发展,蓼坞新居苑、任庄社区、南山花园等25个新型农村社区安置6万多居民,节约土地3400余亩。

  加大对闲置土地、违规用地的处置力度。强化国土资源动态执法监察和国土资源分局巡查力度,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力量开展了2006年~2010年批而未征、征而未供、闲置土地及违规用地专项治理工作,近2000亩土地得到了盘活,专项治理活动完成百分比居全省前茅。

  多措并举 拓展用地空间

  抓住试点机遇争取用地空间。今年年初,济源市国土资源局抓住全省开展土地规划数据库建设的契机,积极与省国土资源厅沟通,将该市作为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试点单位,并争取到了省国土资源厅的相关优惠条件。依据相关政策,省国土资源厅追加济源市城镇工矿用地指标2.175万亩,由现行规划规模3.3万亩增加到5.475万亩。在济东新区、产业集聚区、富士康、三湖、西霞院等重点区域及其周边的基本农田全部调出的基础上,确保了未来5~8年济源市还有3.74万亩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用。

  增强建设用地规划布局弹性。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试点,利用相关政策,调整基本农田1.9万亩,将济源市划定有条件建设区3.81万亩作为规划用地布局调整的变形区,可通过增减挂钩解决用地,划定调整用于镇区自求平衡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达到7225亩,保障了济源市25个新型农村社区自求平衡用地,社区用地规模达2.36万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1.56万亩。

  找地造地,实现占补平衡。在济源市年度用地计划指标仅占实际五分之一的情况下,济源市国土资源局结合实际,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从2011年至今,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10个,新增耕地面积1.3万亩,在有力保证占补平衡确保用地报批的同时,实现了全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连续12年稳定。

  优质高效 全力服务经济建设

  提前介入,超前服务。建立了重点项目“快速审批通道”,成立了专门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实行重点项目部门联动制、共同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对省、市重点项目,在掌握用地意向后,该局主动与项目单位对接,进行“一对一”服务,把有关征地的程序、收费标准和所需资料事前告知,并积极配合项目单位做好前期的立项、选址、用地预审等工作。

  同步交叉,加快组卷速度。组织一个报件,从勘测定界到告知确认听证,从签订补偿协议到拟定报批方案,从落实占补平衡到社保安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流程复杂,为此,济源局实行同步交叉,统筹兼顾,把串联的程序发为并联,最大限度地缩短组卷时间。

  跟踪运行,提高审批效率。用地报件上报省厅后,在省厅各处室会审和省政府运转环节中,对重点项目,该局派专人持件跟踪运作,遇到问题,及时消化补正,争取快报快批。近年来先后为济源富士康、中原特钢R70精锻项目等一大批省、市重点项目提供了优质高效的用地保障服务。由于措施得力,服务到位,2011年至今,在年度计划用地指标仅有3866亩,且用地需求异常旺盛的情况下,济源市国土资源局通过申请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盘活存量土地等措施,为济源市提供用地保障近1.8万亩,有力保障了富士康、三个产业集聚区、高校园区等省市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先后两次受到济源市政府的通令嘉奖;被省国土资源厅表彰为“2011年度完成责任目标优秀单位”、“信访工作放心市”、“创新争优先进单位”;2012年得到了省国土资源厅500亩土地计划指标奖励;被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授予“土地利用和管理形势分析观测点协作组组长单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