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地球日>第45个“世界地球日”>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先进经验

山东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纪实(下)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13-04-16

  齐鲁大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经验、做法,如春日之花,竞相绽放。

  近日,记者随山东省国土资源厅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办的工作人员,先后对山东泰安、济宁、莱芜、潍坊、淄博五市六县(市、区)创建活动进行了调研。从闲置地清理到企业零增地技改,从废弃矿坑治理到未利用地开发,从探索建设城市工业综合体到研究利用尾矿,山东各地探索出了许多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式、路径。

  低效地盘活 零增地技改

  创建活动启动以来,山东各地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采取政策及财政扶持的方式,有效清理闲置低效用地,逐步提高用地“门槛”,不断拓展用地空间。通过税收、奖励等政策,引导企业探索“上天入地”的建筑模式,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

  兖州市便是该省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范例。该市近几年先后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49家,其中,太阳纸业、华勤集团两大企业销售收入均突破300亿元。

  兖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天祥说:“人口不到60万人的县级市,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经济热度高涨,企业对土地的刚性需求强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压力很大。为缓解用地矛盾,2011年10月,兖州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以投资强度、产出水平、亩产税收等指标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对工业用地严格准入审查、加强履约管理、建立奖惩制度,推进工业项目用地集约利用。”

  该市在全省首次设定单宗工业建设用地规模上限,制定了闲置土地认定标准和处置办法,实施园区企业用地退出机制,鼓励兴建多层厂房。截至去年6月份,兖州市已对18个重点工业建设项目核减意向用地1824亩,取消6个投资强度较低的工业项目供地395亩,7家企业建设多层厂房节约土地590亩,盘活闲置空闲低效土地650亩。

  科大鼎新公司、经典重工公司两个项目原计划分别用地300亩和200亩,通过引导企业建设多层厂房,仅用地80亩和70亩,节余指标累计350亩,实现了节约投资、节余用地双赢。迪一电子科技公司通过政府协调利用原凌峰科技公司闲置土地进行多层厂房建设,既满足了企业发展需求,又盘活了存量资产。

  在太阳纸业厂区,孔祥金副经理指着眼前的高标准厂房告诉记者,企业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淘汰了10万吨涂布白板纸生产线及制浆线,在原址与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国际纸业合资新建了年产60万吨高档食品包装白卡纸项目,原厂房一层改四层,节约土地近200亩。在用地“零增长”的情况下,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提升。

  “企业尝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甜头,现在所有厂区建设都要经过用地论证,进行优化设计,高效、循环、紧凑利用存量土地,合理安排厂房布局。”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白凤权说。

  向废弃矿坑、未利用地要空间

  同是全国百强县的青州市则着眼于向向废弃矿坑“要地”和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未利用地。

  青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金玮介绍,青州市国土资源工作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新增建设用地有限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二是历史遗留的10万亩废弃矿坑未利用地带来的环境和安全隐患亟待整治。

  从2007年开始,青州市尝试整治部分损毁山体和废弃矿坑,2012年6月28日,该市被批准为全国低丘缓坡未利用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后,全市上下高度重视,全力推进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累计整治、开发未利用地1.35万亩。

  在整治的基础上,青州市调整城市建设功能布局,规划了利用废弃矿坑的三个特色区片:一是以工业为主,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的峱山经济发展区。二是以教育、旅游和社区建设为主,区域面积39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发展区。三是区域面积31平方公里的新农村建设和旅游设施发展区。

  3月31日,邵庄镇镇长赵新坤指着周围残留的山体告诉记者,峱山周边原有三个大采石坑,高差达七八十米,镇政府投入200多万元炸山整平。他介绍,峱山片区内原有59个矿坑,目前已整治利用废弃矿坑6781亩,开发未利用地3200亩。引进工业项目后,政府出面解决了矿山关停时存留的村集体土地上附着物补偿问题,出资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当地村民就业机会。

  月山村村民李振民感激地说:“过去全村200多人靠采石为生,辛辛苦苦挣不了几个钱。停采后,村民都进了工厂打工,一月2000多元,连村里的妇女老人都到工厂看门、做饭挣钱了。”“进城的路也修好啦,过去开车要一小时,现在只要一刻钟就到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李振民兴奋不已。

  目前,邵庄镇已有136家知名企业落户工业项目区,59家企业投产达效,去年销售总收入达到10.2亿元,实现利税2.8亿元。赵新坤自豪地说:2006年以前,邵庄镇财政收入不足500万元,现在已达7235万元。交通投入过去每年不足100万元,现在一年就投了1.5亿元,全镇道路网打通了,实现了村村通。下一步还将建设新型社区,打造类似国外的工业小镇。

  建设工业综合体打造集约用地新平台

  全国构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新格局试点县(市)高密市,通过整合各类生产要素,以重点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了城北高新工业综合体,将其作为壮大提升产业集群,搭建转方式、调结构和提升区域发展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

  在城北高新工业综合体施工现场,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才锋介绍,城北高新工业综合体结合高密市总体发展思路和城北工业区的规划定位,经多方调研论证,确定以高建贸易有限公司为依托,与江苏中南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资建设。

  工业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用地500亩,预计总投资约8亿元。项目规划为南北两个区,北区定位于轻工和高新电子产业,以六层标准化厂房为主;南区定位于先进机械加工制造业,以个性化单层厂房为主。南北两区各设一个占地约30亩的配套区,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服务。

  据介绍,综合体建成后,将采用租赁、转让以及租转结合的方式进行运营,重点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好项目、大项目打造创业平台,帮助其缓解初始创业所存在的资金压力,为其提供方便、廉价、适用的生产办公场所,缩短项目的落地建设时间,扶持项目尽快投产达效,辐射带动城北工业园的规模发展。 凡是需要使用新增用地的,优先安排到城北高新工业综合体,集中布置仓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实施用地供需双向调节与差别化供地管理,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益,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实现“产城一体化”,进一步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不断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探索培育宜居宜业宜工新业态。

  据了解,目前正在实施的工程占地219亩,以六层标准化厂房为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容积率1.7,总投资额5.2亿元。

  高密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于道河透露,新近将出台的《高密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土地使用标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规定:可一次性购买工业综合体内厂房、土地,也可租赁使用或分期购买。落户工业综合体,且符合产业发展的项目可享受税收、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

  将矿产资源“吃干榨尽”不浪费

  在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同时,山东各地同样重视矿产资源的节约利用与二次开发。据了解,通过矿产资源整合,山东省大中型矿山占矿山总数的比例由9%提高到33.8%,煤、金、铁等重要资源回收率提高了3%以上;饰面花岗岩矿山整合后采用轮锯切割先进技术开采,成荒率由原来的30%~35%提高到90%以上。全省累计投入30多亿元对破损山体、采矿塌陷、废弃矿井等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治理。

  被誉为“钢城煤都”的莱芜市通过矿产资源整合形成了东北部非金属、中部煤铁及南部建材三个矿业经济区的矿业开发格局,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记者在垂阳铁矿采访中偶遇该市“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中国土资源局的两名驻企督导联络员——莱芜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常存杰和办公室主任刘文鹏。他们介绍,垂阳铁矿在开采中科学运用先进填充技术进行开采作业,坚持即采即充填,不留矿柱,不留采空区,铁矿资源回采率达到89.9%,比原先设计回采率77%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每年增收铁矿资源2.37万吨。他们把尾矿用于井下充填料,保护了矿山安全生产及地质环境;将井下排出的废水替代选矿用水,一年节约用水20万立方,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垂阳铁矿矿长郭恒典感激地说:“国土局派来的两位联络员沉下身子,为矿山解难题,不仅帮助企业探明了800万吨以上、潜在价值50多亿元的铁矿储量,还利用省里对资源综合利用实行奖励的政策,为我们争取了项目资金100万元。”他说,项目实施后,回采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去年,垂阳铁矿纳税额达到了3640万元。

  近日,东平县了引进了投资近1.4亿元的尾矿微晶玻璃生产项目,既促进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又缓解了尾矿堆积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还可为当地300人提供就业。

  东平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梁绪杰告诉记者,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产资源开发新格局,近年来,东平县实行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和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全县累计投资1亿多元,治理矿山112公顷,恢复耕地107公顷,实现经济效益7800万元,并入围第二届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评选名单。

  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启动以来,山东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始终把节约集约作为第一亮点、第一品牌,攻坚破难,开拓创新,使星星之火呈现出燎原之势。在创建活动的推进下,各地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大幅提高,矿产开发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源利用规划更加科学,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