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高约20米、重10吨、最粗直径80厘米的巨大不锈钢手术针形象雕塑呈弯月状矗立在焦作北部的凤凰山顶。作为该市缝山针公园的标志性雕塑,这一惊世“缝山针”创意以大胆的艺术想象警示人们——人类过去无序开采带给地球“身体”的伤害。
对此,有着悠久采矿历史的焦作市深有体会。在过去的几百年里,这座城市因采矿业得到了发展,也因采矿业受到了伤害。为“缝补”好开山采矿、采石取土等形成的多处山体破损,处理好矿山绿化工作,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焦作市在探索地质环境治理的道路上不遗余力。而缝山针公园本身,就是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从19世纪末英国公司在焦作开办煤矿时起,距焦作较近的凤凰山便成了一座采石场,经过100多年的无序开采,这座凤凰山南部几里长的山体被削去了半边。岩石裸露,惨不忍睹。近年来,焦作市市委市政府对无序开采的凤凰山石料场进行了整顿,直至将其关闭,并拟在山下建立一座公园,而这就是缝山针公园的雏形。
继缝山针矿山公园后,该市去年又发扬“缝山精神”,制订了绿色生态焦作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3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其中,解放区春林、龙寺废弃粘土矿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和马村上浏庄废弃粘土矿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相继展开,1300余亩采矿破坏的矿山得到了“救治”。备受关注的焦作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相距缝山针公园仅10千米的中站区武钢粘土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也按照矿山公园标准设计建设,建成后将集矿业文化遗址展览、生态休闲娱乐、陶瓷文化、科普教育等于一体,使900余亩矿山的地质环境得到恢复。这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又一大亮点工程、惠民工程,还标志着矿山治理战役的打响,见证着废弃矿山向美丽公园的华丽转身。
与此遥相呼应的是位于该市中心城市“绿色屏障”南太行生态景观带上、总面积3025亩的黎明脚步山地公园项目。由于地处重要位置,该公园的建设对于早些年在此私开滥伐而成的破损山体的修复、对于这些矿山遗留问题的治理、对于山体绿带的重新修补、对于经常自发来这里休闲健身、登山郊游的群众和民间团体的活动需求,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如何拿出设计巧妙的整体修复方案,兼顾各方需要,成为了摆在该市面前的一道难题。
最终,该市经过研究,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据该市国土资源局的一位负责人说:“黎明脚步山地公园建设要坚持山地保护与改善区域环境相结合、因地制宜与巩固现状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在保持现有山区地貌特征,保护林带植被的基础上,公园设计需充分考虑山体特性和人的活动需求,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恢复和景点改建,完善公园基础设施,结合山地自身特色,建成独具山地个性、延续郊野情趣的特色公园。”
如今,黎明脚步山地公园正如火如荼地在焦作大地上绽放,成为该市又一张新的名片,不过这还仅是该市地质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为让青山重现,该市多年来还坚持对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地质环境开展生态恢复和保护。从2012年开始,该市下大力气进行北山治理,以荒山绿化和水源涵养为重点,建设南太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两年来,该市共取缔非法采矿点和矿产品加工点近千个,着力整顿了持证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对采煤塌陷区、废弃采矿点、采石场进行绿化,完成了2400余亩、15万余株植树任务。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冯进城说:“我们采取的是包栽、包治、包管护责任制,确保栽一棵、活一棵。”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记者来到在被称为“焦作北部后花园”的中站区龙翔街道一探究竟。沿着盘山公路前行,但见路面整洁干净,往日矿渣、石渣遍地的情景不见了。站在一个名叫红砂岭的地方,向南、西望去,蓝天白云,山峰青翠,昔日灰尘弥漫的石料厂、采矿点不见踪影,正在“梳妆打扮”的“焦作北部后花园”显得亭亭玉立、宁静安详。
“这样的情景在前几年是看不到的。过去,来来往往的大卡车轰轰隆隆的嘈杂声刺耳,根本没法做生意。如今,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多亏了北山治理这一决策。”盘山公路边的几位农家乐饭店老板向记者夸起北山治理的好处。
正如他们所说,焦作如今的一系列变化证明了生态宜居焦作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可以想见,在生态环境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焦作还将继续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让大山休养生息,让植被生机盎然,让绿色助力发展,让生态惠泽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