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地球日>第45个“世界地球日”>生态文明

浅谈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来源:蒲江县国土资源局 时间:2014-04-09

  土地综合整治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复垦、开发等,达到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目的。从本质上看,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是协调人地关系,提高土地承载能力,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从敬畏自然、征服自然到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 

  人类的生存既需要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文化产品,也需要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宜人的气候等生态产品。而土地综合整治是人类对这两类必需品的科学兼顾,因为土地综合整治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为生态建设提供更多空间、实现资源与人类的永续发展,所以无论是生态环境的保育或重建,还是生态文明建设,土地综合整治都是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到人民福祉、关系到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充分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环境要素,生态价值巨大。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成为土地综合整治的努力方向。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尤其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集约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土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景观破碎化等。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90%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天气增多;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程为主体的系列基础工程的实施,为农村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变化。如何优化格局、调整结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对该项工作的新要求。 

  多年来,各地依据规划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采取工程、生物等整治措施,控制了土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减轻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生态涵养能力。通过农田整治,建设了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标准、成规模的基本农田,提高了高产稳产农田比重,为实现粮食产量“九连增”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土地整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而且土地整治必须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 

  经过近十年的土地综合整治实践,蒲江县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已逐步由单纯注重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和耕作便利,转变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保护乡村景观并重等方面。如今,土地综合整治已经成为蒲江县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集中居住区建设。一是通过建设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使其更适合居民的生产与生活;二是通过改善和增设村庄内部公共设施,如绿地、村社活动中心等,改变村庄“旧、脏、乱、差”的面貌;三是通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减少了生活污水中的污染因子;四是把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运送到垃圾处理场,使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置。如复兴乡韩桥村的农民集中建房整理项目投资3.1亿元,项目完成后,有效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 

  二、耕地质量提高。在土地整理过程中,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进行综合整治,建成格田成方,道路、沟渠配套,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高标准农田,有效提高了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了粮食安全。如白云乡鞍山村、蜈蚣村投资1721.52万元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通过灌溉、田间道路以及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和荒草地治理等工程措施,新增耕地739.3亩,达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三、沟渠改造。该模式以流域土地整理为主线,将改善土地生产条件、流域治理与增加耕地面积结合起来。如寿安镇七星村、龙泉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新修水沟11122米,新建蓄水池14口,格田完成879.96亩,具体效果表现为:一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治水土流失,增强了抗洪、抗旱能力,减少了耕地灾毁的风险;二是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构筑了新的土地利用格局,改良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了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条件;三是通过格田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有助于粮食安全。 

  四、土地改良。采用工程、生物手段和农业管理措施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减少或消除限制生产能力发挥的障碍因素,保护和改善农地生态环境,增强抵御灾害的能力,降低质量下降和面积减少的风险,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如蒲江县复兴乡三义村、陈坝村、庙峰村土地整理项目,在方寸之间满足群众过上更高质量生活的需要,再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田园意境。 

  总的来说,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土地综合整治。首先,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客观要求对土地利用进行系统、科学地规划和综合整治,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体系、实现生态平衡;其次,对于追求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的建设用地,需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置换出生态建设空间;再次,土地是财富之母,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新增的土地,可以弥补生态建设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分析和诊断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和成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可以直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可营造出高质量自然化人居环境;二是可提升生态环境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三是可使耕地与周围沟、路、林、渠等基础设施以及片林、树丛、坑塘等半自然生态环境要素之间实现有机整合,提升耕地生态景观功能;四是可保护和恢复原生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保持自然山体、水系和地形地貌形成的景观格局和特征,延续地域文化景观特征,实现绿脉、文脉的持续传承与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