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一方神奇的沃土,素有金襄陵、银太平的美誉。
10万年前,驰名中外的丁村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丁村文化。
今天,襄汾人民正在用勤劳的双手,点“土”成金,绘就一幅恢弘的蓝图。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
国土资源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发展之基。
襄汾的“家底”有多厚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字。全县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人口50万。全县国土面积1034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110.78万亩(包括耕地91.82万亩,基本农田79.97万亩),建设用地21.11万亩,未利用地22.80万亩。
50万人,不到100万亩耕地,人均耕地尚不足2亩。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襄汾县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做到保护资源与保障经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以节约集约利用为方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统筹安排资源供应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城乡建设走集约发展道路。
在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襄汾县改变以往规划只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做法,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建立土地利用管控制度,促进节约集约用地。一是对不符合土地功能分区用途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上报审批;二是对不能落实土地补偿制度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上报审批;三是对能占用非耕地而占用耕地的选址建设项目一律不上报审批;四是对不符合土地利用率超越用地规模面积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上报审批;五是对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指标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上报审批。
这样,就牵住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牛鼻子,使各项非农建设用地形成了依法依规、有序开展的良好局面。
开源与节流并举
加强耕地保护,筑牢耕地红线已被襄汾国土人视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襄汾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把耕地保护目标纳入乡(镇)年终考核和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工作之中,明确各乡(镇)长为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乡镇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每年县、乡、村都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把耕地指标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落实到地块、落实到农户。
近年来,全县粮食生产用地面积一直稳定在118万亩(含复播)以上,粮食总产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襄汾县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建立耕地占补平衡台账,编制有关专项规划,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工作。目前,被列为省级永固乡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即将竣工,可新增耕地2014.65亩;新上的省级赵康镇焦村等四村土地整理项目总规模11177.7亩,通过对项目区田、林、路、渠、网综合治理,可新增耕地728.1亩。新城镇宋村和汾城镇阜育庄村两个市级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总规模3071.85亩,可新增耕地187.65亩,9个县级建设用地复垦和12个荒草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全县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呈现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2011年临汾市政府下达耕地保护面积91.67万亩,襄汾县耕地保护面积实际达91.82万亩,超出市政府下达任务0.15万亩;下达基本农田保护面积79.75万亩,襄汾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实际达79.97万亩,超出市政府下达任务0.22万亩,超额完成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截至目前,襄汾县还有耕地储备2000余亩,为节约集约利用预留了足够空间。
内涵挖潜保发展
浪费耕地对不起后代,而没有发展则对不起当代。
襄汾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又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供求矛盾也日趋尖锐,严峻的形势倒逼襄汾县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中注重内涵挖潜,将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
盘活存量,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今年襄汾县被评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按照《襄汾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安排,选择在陶寺乡、大邓乡、新城镇3个乡(镇)10个村庄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该项目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32.80亩、其他农用地74.25亩。
着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汾河是襄汾县城的过境河,襄汾通过对汾河城区段进行综合治理,不仅建成了漂亮的滨河公园,还为县城建设用地腾出了空间。如今,在公园边上,已有5家房地产公司入驻,26栋高层住宅已开工建设,总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这里将成为襄汾县城的高档住宅小区,大大提升城市的品位。
积极开发利用各类废弃空闲土地,对全县1340宗、总面积33000余亩的各类建设用地进行了大排查,积极盘活利用废弃企业占地,已有400余亩得以重新利用。山西奥格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景毛一废弃砖厂72.3亩的旧址上种植茶树菇,发展现代农业;原中陈焦化厂60余亩废弃地通过土地复垦建设成为高标准莲池。
组织各乡镇对历年来遗留下来的各类废弃矿山全面摸底排查,共排查出有利用潜力的土地2000亩左右,为矿业存量土地整合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铁矿是襄汾县主要的金属矿种,2009年前共有66座铁矿,襄汾县大力开展非煤矿产资源整合后,现有铁矿企业31座,解决了“多、小、散、乱”的问题。通过引进人才,实施升级改造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开采回采率。全县所有整合铁矿生产规模均达到3万吨/年以上,生产矿井通过技术改造,回采率均达到80%以上。
襄汾县龙鑫矿业有限公司整合前为3座相邻小型矿山,开采同一矿体,矿区面积小,生产规模低,批采标高不同。通过资源整合、重新设计开发利用方案、合理布局开采坑口,提高了生产规模,有效避免了超层越界违法开采行为,提高了回采率和资源利用率。
襄汾县非金属矿山主要为石膏矿和石灰岩,由过去的24座整合为现在的16座,总储量为960万吨,年设计生产能力68.5万吨。根据国家和地方建设发展需要,襄汾县又在符合规划的基础上,新设置了14座石灰岩矿和1座石膏矿,从而使总生产能力达到343.5万吨/年,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建设及重点工程建设用料需求,有效规范了开采秩序,使非煤矿山走上了科学有序开发的轨道。
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襄汾县推行了三项制度,即:采掘现状定期实测制度、储量动态监管制度、煤矿企业密闭管理制度;通过矿山企业上报图纸资料,聘请有资质单位进行实测及定期核查“三结合”的方式,准确掌握全县矿山企业储量动态变化真实情况,有效防止了违法违规生产。通过实行储量动态监管和“三率”考核,提高了矿山企业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水平,有效杜绝了浪费资源行为的发生。
打非治违铁面无私
健康规范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是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在执行中,襄汾县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原则和范围开展工作。以严密的组织方式、有力的打击措施、严格的监管手段、有效的执法监督,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襄汾县着力构建起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成立了以国土、公安、涉矿乡(镇)、检察、法院、安监、监察、电力、劳动等单位为成员的“打击非法采矿领导小组”。在公安、国土、检察、法院、安监五部门之间建立了襄汾县局际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采取有奖举报、设立线人、自建自护等措施,广泛动员群众和企业投入“打非”工作。
襄汾县以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百日行动”、“铁腕行动”、“春雷行动”、“边界行动”,对国土领域非法违法行为予以全方位打击。
襄汾县着眼长远,创新工作,建立了四项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打非”工作各环节工作制度,制定了《关于加强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工作的规定》、《执法承诺制度》、《执法监察督办制度》、《过错责任追究》等多项制度,全面规范工作流程,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强化国土资源监察责任体系,县、乡(镇)、相关部门、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度上墙,分片包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建成了全面覆盖、防范严密、监管有效的责任体系;三是强化共同监管责任机制,加大联合办案、联动执法力度;四是将土地、矿山管理特别是打击国土领域非法违法行为纳入涉矿乡(镇)科学发展与政绩考核,与领导干部任用相挂钩。做到了惩防并举,奖罚并用,有效规范了国土资源管理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