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 张亚钧 李雯雯(中国地质博物馆)
图书名称: 藏品背后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6月
ISBN编号: 978-7-116-09772-8
书籍信息:
作者简介:
张亚钧,男,1964年生,汉族,河北省深泽人,现任中国地质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高级工程师。中国博物馆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科普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副主编,《地球》杂志副总编。主编了多部科普读物和著作,负责组织了国土资源科学普及与展示等项目。
内容简介:本书共分四个部分,以中国地质博物馆常设展厅的藏品为基础,精选了三十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精品,力求以通俗的语言、丰富翔实的资料对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进行介绍。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建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建馆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以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为典藏,为地学科研和科普服务。我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馆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有重达3.5吨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珍品。这些众多弥足珍贵的藏品,细读起来就像是一本跨越数十亿年的历史书,厚重沧桑,意味深长,它们以艳丽多彩的色泽和千姿百态的造型,令人赏心悦目和回味无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观众。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精美的藏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离我们越来越远。它们背后又有多少不被人知的曲折故事和非凡经历呢?作为博物馆人,我们有义务用真实的细节将这些动人的故事逐一挖掘、梳理。愿走进博物馆的每一位观众都能够通过展厅陈列的一件件标本,深深的记住并怀念那些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老一辈博物馆人,感谢他们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奉献和努力。当您翻看本书时,希望您不仅仅在意于馆藏标本本身的价值,而是更能通过聆听在藏品背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感受百年老馆的历史积淀与新时代的风采。
创新点:
《藏品背后》是一本讲述地学故事、注重科学与人文有机结合的科普读物,本书侧重选题的经典性、权威性以及故事承载的历史信息,而不单是具体科学知识的传递,更强调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编写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用真实的细节将这些动人的故事逐一挖掘、梳理,特别将“常林钻石”、“中国水晶王”、“北京人头盖骨”等,国内弥足珍贵的藏品背后曲折历史和非凡经历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使故事生动传神富有艺术表现力,努力使读者还原到具体的历史场景中;并在此基础上配以大量珍贵历史图片,选择合适的装帧设计,使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力图用科普的语言将故事生动的呈现给读者。本书同时附一光盘。
图书获奖情况:无
图书序言: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1916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建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建馆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以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标本为典藏,为地学科研和科普服务。
我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自然精华,馆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有重达3.5吨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珍品。这些众多弥足珍贵的藏品,细读起来就像是一本跨越数十亿年的历史书,厚重沧桑,意味深长,它们以艳丽多彩的色泽和千姿百态的造型,令人赏心悦目和回味无穷,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观众。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精美的藏品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离我们越来越远。它们背后又有多少不被人知的曲折故事和非凡经历呢?作为博物馆人,我们有义务用真实的细节将这些动人的故事逐一挖掘、梳理。愿走进博物馆的每一位观众都能够通过展厅陈列的一件件标本,深深的记住并怀念那些为地质事业献身的老一辈博物馆人,感谢他们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奉献和努力。当您翻看本书时,希望您不仅仅在意于馆藏标本本身的价值,而是更能通过聆听在藏品背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感受百年老馆的历史积淀与新时代的风采。
章节试读:
与慈禧有关的和田玉
当您漫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外的地质科普广场时,一定会被一个个大型地质标本所吸引。面对川流不息的游人,它们默然伫立,对自己的历史秘而不宣。在这些标本中,一块被标注为“软玉”的石头也许不能给您留下深刻的印像,但在它的背后却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一块与慈禧太后有关的和田玉。
与慈禧有关的和田玉(郭克毅 摄)
和田玉又被称之为软玉,是一种韧性极强而又美丽的玉石。在宝石学中,将矿物成分主要由透闪石、阳起石组成的玉石称之为软玉。其著名产地是号称“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含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和田地区。和田玉具有四大特点:一是颜色相对单一,主要呈白色、黄色、青白色、青色、碧绿色等。二是质地细腻滋润,肉眼难以观察到颗粒大小,俗称毡状交织结构。三是光泽柔和。四是呈半透到不透明状。
和田玉正是以质地温润细腻、似透非透,不知让多少文人墨客赞不绝口。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和田玉始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步入高峰期,绵延七千年而经久不衰。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古人以佩玉为美,视玉如宝。“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脍炙人口,代代相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玉与人性化相融的国家。我们的祖先开创了以新疆和田玉为代表的玉石文明。
中国地质博物馆馆藏的这块和田玉,重约2吨,淡绿色,微透明,质地细腻,形状为近长方体的块体。这方和田玉不仅块度巨大,质地属高档玉料,而且还具有不平凡的经历。
故事要追溯到1904年的一个冬天说起。慈禧太后偏爱和田玉,每逢其寿辰,王公大臣投其所好,千方百计搜罗天下最好的和田玉作为寿礼,来博取慈禧的赏识。这一年是慈禧的七十寿诞,她又传下了懿旨,让新疆地方官员寻找大块的和田玉,作为其天年之后停放棺椁的大玉座,以此炫耀她的极权,显示她的威严。可是要找到如此之大的上等玉料谈何容易。采玉工们沿着冰冷的玉龙喀什河逆流而上,开山辟路,历尽千辛万苦,他们不知找了多长时间,终于在海拔4000多米处的昆仑山上采到一块巨大的青玉料,经六面切割平整、底面磨光,最终该玉料整理成了长约3米、宽近2米、厚1米多的长方体,其重达20吨。
玉料是找到了。但更为棘手的问题出现了。在这荒山野岭,既无起重设备又无路,如何才能把这么巨大的玉料从山下运到山下,再经沙漠运到万里之外的京城呢?上百名采玉工想出了一个办法,将玉料的磨光面朝下,用圆木棍作垫,采用棍撬马拉人推的办法,前面用几十匹马来拉,后面再由上百人推,缓缓驱动玉石前行。到了冬天就采用泼水冰冻的方法制造出一条冰路,将玉料一点一点艰难地向前驱动。在这条绵延起伏的运玉路上,不知有多少采玉工人忍饥挨饿,受尽折磨,有的累死了,有的饿死了,还有的冻死了,幸存的运玉工人也在痛苦中煎熬和挣扎。正当玉料运至新疆库车县境内时,从紫金城传来了慈禧太后驾崩的消息,饱受摧残的玉工们把对慈禧太后的愤恨全部发泄在了这块玉料上,他们砸碎了这件举世无双的大玉料!块度较小的,不是被百姓搬走,就是被扔到了河里,仅剩两块较大的玉料因太重而幸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库车县政府将这两块青玉移入县委大院作为文物保护起来。直到1965年5月,我馆的胡承志先生(著名古生物专家)赴新疆进行地质考察时,意外地了解到它们不平凡的经历,敏锐地意识到它们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当即向县委表示,希望征集到其中一块作为中国地质博物馆的永久陈列展品。不负所望,县领导欣然同意,并将其中较大的一块赠与我馆,而另一块赠给了新疆地矿局(现存于新疆地质博物馆)。在胡先生的精心安排和亲自参与下,这件满载着库车县人民深情厚意的珍贵礼物,通过公铁联运于同年9月运抵北京。来自遥远昆仑山上,饱含着和田人民血汗,同时也反映着慈禧太后奢靡生活的这块和田玉从此落户我馆。
现存于新疆地质博物馆的另一块玉料(孙桂鞠 摄)
就是这样一块破碎的和田玉,在其跌宕起伏的命运中,目睹了旧社会的专政和残暴,见证了从旧社会到新中国跨越的辉煌。今天,一百多年过去了,它虽然满身的疮痍,但也遮挡不了它青绿色滋润柔和的质地,含而不漏,朴而不拙,由内而外散发着内敛而含蓄的美。(本文作者:郁艳华、邱枫)
小考据
胡承志: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古生物学家,生于1917年。1931-1941年在北平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工作,完成“北京人”头盖骨修复及模型复制。
1945年于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从事古脊椎动物研究工作,1948年末在广州岭南大学医学院从事解剖学工作,1951年秋重返南京地质研究所,1953-1956年期间负责南京地质陈列馆筹建,1956年奉命调回北京并着手筹建中国地质博物馆,并做了大量野外标本采集和标本收集、整理、修复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