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报记者 赵 婧
蔚蓝色的海洋,壮丽辽阔,浩瀚茫茫。自古以来,人类凭借大海搏击远方,并将索取之手不断伸向海洋,而又期望目之所及的壮美与富饶持久永续。从欲望肆意,到利用开发,再到生态养海、反哺大海,人们在与海洋相处的过程中,开始一步步向人海和谐共生的目标迈进。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生态养海的理念深入人心,管理体制、政绩考核不断完善,沿海各地大力整治海域海湾海岛,适度修复还海洋生态以本来面貌,“养”出了景美、物丰、人悦的美丽海洋。
理念深入人心 管理力度空前
近年来,在推进海洋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海洋生态文明的理念被反复提及、不断重申。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海蓝天。”
“要有度有序利用海洋。”
“以人为本,以海为源,促进人海和谐共生。”
理念深入人心,落到实处还要制度保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我国海洋领域多项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生态红线制度率先在渤海建立,35%的近岸海域和30%的自然岸线纳入红线区管理。江苏、福建、广西、海南基本完成红线划定工作,渤海先行、全国推开的格局已经形成。重点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一边摸索一边推进,九龙江—厦门湾污染物控制研究启动,天津、浙江、福建、广东海湾整治开始试点。海洋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完善,山东、江苏、福建、广东针对海洋工程项目和重要生态区域先期开展试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生态损害赔偿制度逐步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制度正研究建立,河北、山东、宁波先期实施区域限批制度。
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清晰指向绿色生态、蓝色发展。
在青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提升保护区占比,由现在的5%提升至11%。“数字摆在这里,这是我们下决心要实现的硬性生态指标。”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于成璞说。
深圳大鹏新区,因海洋生态环境良好而被称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是深圳唯一不考核GDP的区。新区坚持“生态立区”的理念,构建对“山海林田湖”进行统一管理保护的体制机制,率先实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整治生态环境 攻坚成效初显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是难点,也是大工程。开展“海漂垃圾”清理、清洁海滩、清理海湾破旧渔船、推进开堤还海、截污清淤……所有这一切,为的是提升近海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力。
浙江洞头,海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近九成,“靠海吃海”的传统理念,让海洋不堪重负。如今,洞头正上演一场海洋保卫战。净海,在主要渔港和村头设立废油回收点,组织垃圾回收船、废油回收船,每月定期出海巡查。护海,截断岸上污染源,将生活、生产污水集中管理,统一处理。自2013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后,洞头计划铺设70余公里污水管网,实施城乡治水工程。如今,几十个村庄的污水管网正在新建、改造中。
没有了生态,海湾何存?没有了海湾,海湾城市何存?2012年,在典型的亚热带海湾城市广东湛江,一场海湾清障行动声势浩大,整治重点包括湾内的普通网箱、深水网箱、浮筏式贝排、棚架式贝排等各种养殖捕捞设施。这次海湾清障行动历时半年,耗资3亿多元,涉及6个县(区),海域面积185.5平方公里。如今的湛江海岸线上,一路串起公园绿地、中央商务区、水上运动中心、海滨浴场,与洁净的海湾景海相映,美不胜收。
在福建,近几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资金逾10亿元,用于省内主要海湾环境整治,仅罗源湾和泉州湾就整治滩涂63.6公里、清理米草4878亩,有效地改善了浅海和滩涂养殖环境。
“‘退养还滩’势在必行”,在辽宁盘锦,辽河口西海岸8万亩退养还滩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2015年3月开工,计划2019年完成。
修复海岛海岸 旧貌变换新颜
整治与修复,总是并行不悖。对于一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要先强力整治而后修复;对于轻度退化的环境,适度修复,还生态本来面貌。
2015年,北京大学学生组成的实践团走进广东南三岛。“上天把沙滩、红树林、海湾一起汇集在了这片12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1000多种海洋生物让这里真正成为一个海洋生态乐园。”北京大学学生牛大卫感叹。
正是一项项生态保护修复举措,让南三岛的美丽梦成为现实。东部沿海防护林,200米内划为国家生态红线范围;近万亩的光明垉湿地生态园,列为湿地保护区;中华白海豚栖息区申请国家保护与培育。
山东省烟台市的海岸线绵长曲折,环境复杂。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烟台努力修复海域海岛海岸带,不断保护海洋生态。目前,全市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20多个,拟整治修复岸线约30公里,涉及莱州、招远、龙口、蓬莱、长岛等10个县市区。
生态是海岛发展的前提。在福建,2215个海岛点缀在近海,如同一串明珠。“平潭岛,平潭岛,只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今天到访平潭的人,已经很难再看到这句顺口溜中所描述的荒凉景象。近年来,平潭先后引进几十种适合生长的乔木、100多种灌木。经过不懈努力,种植苗木的存活率达到90%以上。树木丰富起来,鸟类种群也跟着兴旺起来。一条良性的生态链,在这座原本荒芜的“石头城”逐渐形成。
保护开发并举 景美物丰人悦
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整治修复,还其本来面目或是修缮成景,并不是人与海相处的最终目的。发挥人的主动性,开发利用海洋,实现保护与开发并举,才能成就生态“文明”。“文明”原本就是和人相关的范畴。
增殖放流,既能养护渔业资源、修复渔业生态环境,又能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无疑是保护与开发并举的重要方式。2015年8月,在福建省宁德市溪尾镇溪坯村,当地渔民将1.15亿粒泥蚶、螠蛏幼苗播撒在盐田港溪尾湾的滩涂上。这是宁德市首次开展贝类底播人工增殖放流。为涵养宁德近海水生生物资源,据初步统计,自2009年以来,宁德共计放流包括鱼、虾等苗种2亿多尾。
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针对传统捕捞和养殖渔业比重过大的实际,大力发展“绿色海钓”。东山县海岸线曲折漫长,岛礁星罗棋布。丰富的饵料带来了黑鲷、黄翅、白腊等大量优质鱼类,老渔民变身职业陪钓,“80后”成为专门收购职业钓客成果的生鲜电商,东山已经成为海钓胜地。
人工鱼礁,是用人为的方法在近海营造一定范围的生态体系,以保护幼鱼幼虾等渔业资源。2016年1月,在浙江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由8艘“三无”船舶改装而成的船礁,底舱阀门依次打开,上千吨的庞然大物缓慢沉入海底。自2015年以来,历经1年多时间,宁波市与象山县渔业管理部门已在该海域投放了100座这样的人工鱼礁,形成了10万立方米的浙江省最大人工鱼礁群。待渔山列岛周边人工鱼礁的测评结果出来,若集鱼效果明显,宁波还将在海底搞绿化,建设成片的“海底森林”。
不仅要景美,还要物丰,才能“养”出“人悦”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