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海洋报记者 金 昶
每年都会有这样一天,让全世界的人们直面这颗星球上广袤的蔚蓝,思考自己的责任与命运。而这一天对于既是传统大陆国家,又是新兴海洋大国的中国来说,显得尤其重要。“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10年来这一特殊的节日执着地播撒着蓝色的文明,在公众心里留下的或许是一抹淡蓝,对于曾经的参与者来说,是一段难忘的涟漪,而在历届活动组织者胸中,则是始终涌动的心潮。但不管是怎样的记忆,都伴随着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航程。
应运而生的蓝色节日
海,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味,百年来的伤痛与希望都承载于海上。而当历史进入21世纪,海洋更寄托着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早在1998年国际海洋年期间,国家海洋局与多部门联合主办了“98国际海洋年”大型宣传活动。2008年,国家海洋局启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并将时间定于每年的7月18日。2008年12月5日,联合国大会第63/111号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指定每年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我国政府决定,自2010年起,将每年的6月8日定为“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
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它的创立必然要契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时任国家海洋局办公室主任的李海清回忆,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海洋事业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海洋经济、海洋环保、权益维护、综合管理等都是亟待推进的重大课题。但总体来看,国民的海洋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不利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海洋事业。国家海洋局希望通过举办一些规模较大的活动,引起公众关注。因此,萌发了举办“海洋日”活动的设想。李海清说:“我们把方案报到中宣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对我们的想法予以肯定,大约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活动最终被确定下来,这期间我和局里负责宣传的几位同志非常忙碌,准备材料,撰写方案,反复研究,很累也很开心,因为我们终于把这件事做成了。”
要办好这样一项活动,不光依靠国家海洋局自身的力量,还要联合其他部委共同参与。李海清说,当时他们先后联系了20多个部委,得到了大力支持,财政部拨发了专款,第一届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活动就这样起步了。
回忆起举办第一届全国海洋宣传日的情形,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原主任盖广生颇有感慨:“当时时间很紧,又没有先例可循,一切都是摸索着做。但我们相信,这项活动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要讲好海洋故事,体现海洋文化,启发关于海洋的思考,采取公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使其成为海洋的节日。”
第一届活动的主场选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海洋城市——青岛。举办了以“走向蔚蓝”音乐会,首届全国大中学生海洋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以及广场宣传和清洁海滩等活动,并聘请著名演员张国立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
当时,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在即,这一届海洋宣传日的主题定为“海洋与奥运”。奥运期间,青岛市将承办奥帆赛等水上项目,但在7月中旬爆发了大规模浒苔。活动的组织者们以此为切入点,组织与会人员和青岛市民一起,加入到抗击浒苔的行动中,提升了首届全国海洋宣传日的公众参与度和影响力。
洒满亮点的蓝色历程
从2008年~2017年,海洋日活动已走过10年。10年来,每一届“海洋日”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鲜明的特色。从第一届海洋日起,每届海洋日都会设立一个主场城市。10年来,海洋日主场城市已先后花落山东、广东、天津、辽宁、福建、海南、广西和江苏8个沿海省市和首都北京。
继2008年“海洋与奥运”主题之后,2009年恰逢建国60周年,这一届的主题是“海洋中国60年”,主场活动落户珠海。首届中国海洋博览会暨“海洋事业60年成就展”成为活动的最大亮点。
此次展会占地面积2万平米,大约200家单位参展,国家海洋局推出的南北极考察、大洋科考、海洋卫星等展区吸引了大批观众。据统计,那次展会参观人数达13万以上。7月19日是普通观众日第一天,参观人数达6万人,远超珠海每两年一届的航空航天展。
2010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首次合并于6月8日举行,主场选在天津。这一年的主题是“关爱海洋———我们一起行动”。此次活动中,举办了“关注海洋,起航梦想”全国海洋书法、绘画、摄影暨国际儿童海洋绘画大赛,共收到作品2万多件,儿童绘画作品来自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主场活动最后,来自五大洲的获奖小朋友用母语共同宣读了倡议书———《我们立刻行动》,掀起了大会的高潮。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一届海洋日的主题是“辛亥百年,海洋振兴”,主场选在大连。为了更好的提高全民海洋意识,公益广告成为此次活动的创新点。中国海洋报社作为承办单位,开展了大量工作,在十余套方案中最终选定了2个方案。两则公益广告于6月2日~6月19日陆续在中央电视台1套、2套、4套、新闻频道的多个时段播出,累计播出超过200次,其中包括新闻联播前6点57分的黄金时段。
2012年的主题是“海洋可持续发展”,主场活动选址北京。国家海洋局联合中海油、保护国际基金会共同举办了“蓝色海洋·你我同行——中外优秀海洋影片巡展首映礼”。李艾、曹涤非、瞿颖、印小天等众多明星向与会来宾推介了《走向海洋》《蓝色国土》《座头鲸:从火到冰》《海豚卫士》《海洋健康》等5部中外优秀海洋影片,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海洋、热爱海洋。
2013年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是我国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后迎来的第一个海洋日。这一年活动的主题确定为“建设海洋强国”,活动主场选在辽宁锦州。
这一届活动中举办的世界海洋城市论坛突出了“国际性和学术性”,来自中国、牙买加、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海洋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作了精彩发言,并通过了《2013中国·锦州龙栖湾世界海洋城市论坛锦州宣言》和《世界海洋城市联盟章程》。
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是我国对全球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014年海洋日活动紧跟这一形势,主题确定为“建设海上丝路 联通五洲四海”。这一年又是国家海洋局建局50周年。在福州的主场活动包括“创新驱动蓝色经济发展”专场活动、“海上丝路——过去与现在”摄影图片展、“海洋杯”国际自行车公开赛、清洁海滩行动等,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2015年的主场活动选址在三亚,“依法治海、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成为这一届的主题。在本届活动中,国家海洋局和海南省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体现了国家海洋局对地方海洋事业的支持。
2016年的海洋日也许是最不平静的一届。6月7日下午,海洋日主场活动开幕前夕,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中国海监B-7115飞机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失事,两名海监队员及两名机组人员牺牲。在次日的主场活动开幕式中,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特别指出,为了海洋事业的发展,许多海洋人常年不辞辛苦,奋战在海洋工作一线,有些甚至为这项充满风险和挑战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逝者的哀思化作激励,通过海洋日的活动,传递到每一位海洋人心中。
2017年海洋日活动主场落户南京,主题是“扬波大海,走向深蓝”。作为六朝古都和明朝初期的首都,南京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而这一届活动也特别具有历史感。6月7日,大型原创歌剧《郑和》将在江苏大剧院歌剧厅上演。6月8日上午海洋日开幕式暨2016年度海洋人物颁奖仪式将在江苏大剧院综艺厅隆重举行。南京海洋历史文化公众开放日和《宝船·西洋·郑和》展则从5月持续到6月。
国家一级导演杨道立女士目前被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聘为海洋日活动策划首席艺术顾问,她也是2011年海洋日主场活动的导演。她表示,中国已经进入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发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海洋对于中国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海洋日活动面向的是所有社会公众,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活动在贴近性和艺术性上应进一步提升,让公众眼前一亮,心头一震,感觉有意义,有收获。
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李航则用四个“越来越”概括未来海洋日活动的目标,即内容要越来越丰富,形式要越来越好看,传播力要越来越强,参与范围要越来越广。
他说,6·8海洋日应成为中国海洋人和所有关爱海洋的人们的“春晚”。海洋日活动是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的平台,内涵应更加丰富,更具人文气质,并朝着品牌化方向发展,成为宣传海洋事业、讲好海洋故事、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文化的最强音。
蓝色版的“感动中国”
从2009年起,海洋人物揭晓成为海洋日主场活动的最大看点之一。一批批做出突出贡献,有着感人事迹的海洋人物陆续闪亮登场。他们有的来自偏远海岛,有的来自极地大洋,有的来自钻井平台,有的来自科研院所。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院士,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海洋工作者。作为所有关爱海洋的人们的代表,他们走上海洋日的舞台,接受掌声和荣誉,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蓝色的事业。
第一届海洋人物的评选最具历史厚重感。2009年正值新中国成立60年,在那一年海洋日主场活动中,建国60年来十位海洋人物隆重出炉。他们中有四位已谢幕人生,分别是中国物理海洋学奠基人赫崇本(1908~1985)、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1909~2005)、国家海洋局第一任局长齐勇(1915~1968)、曾参与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大法官倪征燠(1906~2003)。他们的入选标示着中国人百年来面向海洋的探索与奋进,他们是整个20世纪中国海洋事业的杰出代表。
从2010年起,年度海洋人物的评选活动开始设立。第一年,年度海洋人物只评2位,从第二年即2011年起,年度海洋人物每年评出10位。在每年的海洋日主场活动中,揭晓上一个年度的海洋人物。
2010年,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和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孙冬,分别获评2009年度海洋行业优秀代表和海洋志愿者优秀代表。当时徐芑南已74岁高龄,他自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深潜器和深潜技术。他充满信心地说:“我将和我们的团队把新研制的装备下潜得更深、更深。”两年后,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
孙冬是代表千千万万关爱海洋的普通人来领奖的。他说:“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它属于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8000多名志愿者,也属于所有关心和支持海洋环保的人们。”
蛟龙号是我国近年来在海洋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之一。继徐芑南被评为2009年度海洋行业优秀代表之后,中国载人深潜海试团队又以集体身份入选2010年度海洋人物。该团队总指挥刘峰说:“当选海洋人物是对我们团队的一种认可、一种鼓励、一种鞭策。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朝着5000米级、7000米级的深度迈进。”
2011年度海洋人物的评选中,一位演艺界的明星走入人们的视线。1999年,陈红以一曲《常回家看看》红遍大江南北,而这一次她带来的是纪录片《走向海洋》。作为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陈红有着深深的海洋情节。她说:“我是海的女儿,我要始终沿着《走向海洋》的路走下去,以此报答养我、疼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
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持续升级。在2012年度海洋人物的评选中,一位海监船船长走上领奖台,他就是中国海监50船船长黄祈泉。在颁奖仪式上,他说:“我是代表50船、代表所有的中国海监队员来接受这份殊荣的。我还特别想感谢海监队员的家属们,我和我的队员们都深感愧对家人,但正是海监队员的付出,换来了海洋安全、万家幸福。”
2013年度海洋人物中出现了一位年龄最小的入选者——北京人大附中海洋社社长陈金石。年仅16岁的他面容稚嫩,举止稳重。他凭着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极大的热情,把海洋社的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他说:“作为一名中学生,被评为海洋人物我感觉很荣幸。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参与海洋活动,海洋将是我一生关注的领域。”
2014“年度海洋人物”的评选有些不同,这一年同时有四个团队入选。他们是海军372潜艇全体官兵、“海洋石油981”作业团队、300米饱和潜水作业团队、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三亚学院志愿者服务社。毕竟,任何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代表着不同的行业,共同推动着中国海洋事业不断前行。
2015年度海洋人物中不同寻常的出现了一位外国人——贝南,国际海洋学院名誉主席。他40载奔波忙碌,矢志不渝。在他的带领下,国际海洋学院为世界、为中国培养了大批海洋人才。贝南说:“这次被评为年度海洋人物,既是对国际海洋学院的认可,也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我将继续推进与中国的合作,并为促进世界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新贡献。”
2016 年,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为年度海洋人物颁奖
星光闪耀蓝色的盛会
如果说年度海洋人物带来的是激励与感动,那么,历届海洋公益形象大使呈现出的则是一片星光。
2008年7月18日,首届“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中,著名演员张国立受聘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并表演了配乐诗朗诵《蓝色梦想》。他回忆了参加南极考察的日子,呼吁公众关爱海洋。
2009年的海洋公益形象大使是航海家翟墨。自2000年起,他多次自驾帆船访问南太平洋诸岛国。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他用两年半的时间,完成了自驾帆船环球航海一周的壮举,成为“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
《爱的奉献》《亚洲雄风》……韦唯的名字早已印在一代中国人心中。2010年,韦唯成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并带来了一首表现南极科考队员生活的新歌——《走近南极》。
韦唯说:“我是沟通13亿人的大使,如果每个人都能行动起来关爱海洋,爱护地球家园,将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呀!”
2012年海洋公益形象大使的阵容格外强大。著名歌手陈红、蔡国庆,著名主持人朱军同时担纲。
陈红说,一个大国要想崛起,必然会走向海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汇聚来自方方面面的力量。
朱军表示:“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要通过自己之口提醒大家认识海洋、关注海洋,更多地参与到海洋公益活动中来。”
蔡国庆则以“特别美好”来形容担任海洋公益形象大使的感受。他表示,将义不容辞地参与到保护海洋、维护海洋权益的行动中来。
2013年,著名演员刘劲、温玉娟、王燕接过了“海洋公益形象大使”的聘书。刘劲作为周恩来的特型演员为中国观众所熟知,出演过《遵义会议》《建国大业》等影片。温玉娟是空军政治部话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燕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抒情花腔女高音,国家一级演员。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她演唱的《梦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们都表示,要积极参与到维护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的行动中来。
大山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国际友人。2014年,大山被聘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并在福州担任了海洋日暨国家海洋局建局5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的主持人。他说,地球2/3的面积是海洋,海洋是人类的母亲,能够为保护海洋尽一份力,是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和大山一起受聘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的还有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欧阳夏丹。“很荣幸能成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终于可以为海洋事业出份力了。”欧阳夏丹说,“我一定会多多参与海洋宣传工作,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更加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
2015年6月8日,歌手李健从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手中接过聘书,成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他创作的以海为主题的《深海之寻》专辑,被选定为世界海洋日的宣传曲。李健表示,他将尽自己最大努力,用音乐和歌声传递对海洋的感情,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热爱海洋、关心海洋、保护海洋。
李宁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体操王子。2016年,李宁受聘为海洋公益形象大使,格外引人瞩目。他说,海洋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他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呼吁大家保护海洋,守护人类共同的家园。作为体育明星,海上运动的推广是李宁的另一个关注点。目前,我国冲浪、帆船等海上运动的普及程度还比较低,但他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海上运动在国内不断普及和发展。”
2015年海洋日主场活动
点燃海洋强国的蓝色希望
从2008年至今,海洋日的活动已走过10年。在这10年中,中国确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蛟龙号完成了7000米级深潜,南北极考察不断取得突破,科学用海、生态海洋、法治海洋等理念相继提出。而历届海洋日活动在宣传海洋事业成就,普及海洋知识,提升全民海洋意识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
2008年首次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中,国家海洋局系统的25家单位组织了近百项相关活动,吸引了大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很多市民在参加活动后表示,这些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让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深受教育。
随着历年活动的举办,海洋日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2009年的全国海洋宣传日吸引了40多家中央、地方以及港澳台媒体。7月18日的新闻联播节目对海洋宣传日开幕式和海洋博览会开幕进行了突出报道,人民网、新浪网进行了全程视频直播,广东卫视、珠海电视台全程播出,受到了全社会的空前关注。
从2014年起,海洋日主场活动开始与地方电视台合作,通过卫星向全国转播,提升了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2015年海洋日前后,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比上一年增长了38%。海洋日当天和次日,报道量达到高潮。参与报道的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国际在线、参考消息网、搜狐网、腾讯网、网易、新浪网、中国网等。
为了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除主场活动外,历届海洋日期间,各地的相关活动也异彩纷呈。如2012年,上海市海洋局、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等联合举办系列活动,包括上海首届高校“海洋杯”龙舟大赛,中小学生探秘河口科技馆,开展海洋主题辩论赛和海洋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10项内容。
2013年海洋日期间,河北石家庄第一中学成立了海蓝蓝学生社团,举办海洋图片展、海洋知识竞赛,开展“建设海洋强国”主题班会等活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组织中小学生参观了刚刚执行完大洋26航次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船。南海分局举办了“中国海监83”船展馆开放日活动,吸引了1000多名市民参观。
2015年,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携手中国出版集团、海洋出版社、中华书局、新华书店总店、三联书店等单位,向公众推荐了一批优秀海洋图书。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公众对海洋有了更深入的认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让海洋事业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作为海洋日活动的创办者之一,李海清认为,海洋日活动能坚持到今天很不容易,而且越办越好。海洋事业的发展要依靠宣传,让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人都来关心海洋,重视海洋,海洋事业就可以从各个方面获得广泛的支持。
说起多年来筹办海洋日活动的感受,盖广生说:“10年来,海洋日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得到各部委、地方政府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企业也加入进来。要把海洋事业的成就以及科学理念、人文关怀普及到广大公众中去,同时把全社会的力量凝聚到海洋事业中来,海洋日是一块不可或缺的阵地。”
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李航表示,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提升软实力,提升国民海洋意识是重要的方面。海洋日的接力棒已经传递了10年,凝聚了一批海洋人的心血,我们还要继续传下去。
年复一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呈现着不同的精彩,在公众心中留下了越来越深的蓝色印记。这个海洋的节日,如同激越的浪花,带着深情与梦想,带着追忆与展望,见证着中国自强与开放的进程,成为所有关爱海洋的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