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海洋日>2012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年度海洋人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蔡小阳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来源:国家海洋局 时间:2012-04-20

蔡小阳(右)工作照

  姓  名:蔡小阳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事迹概要:

  蔡小阳同志从事海洋科学考察活动及其船舶管理工作三十多年来,热爱海洋科考工作,勤奋学习,认真钻研,踏实工作,为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小水线面双体综合新型科考船“实验一”号的设计和监造中,他发挥了创造性的作用;在科考船队管理中,他以身作则,努力做到制度先行,并常随船出海,克服复杂海况,协助科研人员解决海上试验难题,保证科考任务的圆满完成。他知人善用,努力培养了一批船舶技术干部。他所在的科考船队先后被国家劳动人事部、科学院评为全国先进文明单位,被广东省政府、省委评为广东先进集体,被广东省总工会评为排头兵单位。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中国科学院技术能手”称号。

  
事迹介绍:

  1、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充分发挥了技术支撑作用

  蔡小阳同志1979年8月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系,后至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考船队从事海洋科学考察和实验工作。蔡小阳热爱海洋,热爱本职工作,勤奋踏实;认真钻研业务技术,虚心向老同志请教,严格要求自己,从一个实习生很快就独立承担业务工作,历任船舶驾驶员、三副、二副、大副,至1989年成为交通部全国统考后的第一批A类远洋一等船长。在三十多年职业航海生涯中,蔡小阳爱岗敬业、长期在科考船上工作,为了海洋研究的需要,认真学习各专业海洋科研知识,使科考船充分发挥海洋技术实验室及海上技术支撑平台作用。自1997年起,蔡小阳同志负责南海海洋所科考船队管理工作,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并经常随船出海,努力带领好科考船队伍,在工作中制定了一套有效的船舶管理制度,培养出一批船舶技术干部。科考队对全国各大海区、气象、海流、港口、航路十分熟悉,特别是对南海在不同季节的海况,海域变化特征如南沙群岛等都详细了解,从1982年至今安全航海六十多万海里,不论在黄海试验、在东海航行作业,还是在南海复杂海域科考,都能克服各种困难,保证每个航次任务的完成。所带领的部门先后被国家劳动人事部、科学院评为全国先进文明单位;被广东省政府、省委评为广东先进集体;被广东省总工会评为排头兵单位;被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评为先进党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自1985年起,蔡小阳五次参与西太平洋的科学考察,曾带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科考船队“实验3”船作为我国首艘中国船进入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和美国关岛港口停靠,先后多次进入菲律宾各主要港口,日本东京、南韩首尔(仁川)、巴布亚新几尼亚的主要港口等。

  1991年,在我国参加的由联合国TOGACOARE组织的国际联合考察太平洋暖池气候和海洋异常变化的海气相互作用科考中,蔡小阳带领“实验3”科考船,在太平洋赤道附近1600多米水深处执行定点观测。采用“实验3号”船上6000米地质采样绞车直径仅¢9.3mm钢丝缆和用角钢自制的简易锚,解决了船舶受风和海流作用的漂流问题,将3300多吨的科考船锚碇在太平洋赤道附近,定点观察了60多天,为定点观察水文、气象等资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也减少每天因海风、海流造成船漂移后不停地开船恢复到原位的燃油消耗,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联合科考结束后得到TOGA COARE组织首席写来亲笔信的高度赞扬。

  蔡小阳从事技术工作三十多年来,甘当科研的配角,兢兢业业,带头做好本职工作,以身作则带领着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考船队配合本所和院内、院外的科考船实验、调查等涉海单位做好各项海上工作,努力为海洋科考、海洋实验服务,在国内海洋界及军工单位有良好声望。

  2、在新型科考船的设计和监造中,发挥了创造性的作用

  2003年,中科院因发展的需要筹备建造院2500吨级新型SWATH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学考察船,蔡小阳同志被任命为院建造办的主要技术主管,担任了新型综合科考船的副总工程师和总工艺师,负责建造技术业务和质量把关。

  SWATH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考船在国内是首制船,在设计阶段蔡小阳同志就与负责总体设计的702所项目组人员一起,查阅国外文献,收集有关船型资料,参与设计所相关的船型水池模拟试验、包括船的总体尺度、船体线型、动力设备、辅助设备、科考设备、通导设备选型配置、舱室布置等;尤其是在船舶设计、建造过程中,利用丰富的经验与知识,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如“避免涌浪拍击船底”、“解决SWATH船双锚收放方式”、“防止电磁干扰”、“控制船舶建造重量”等。

  2003年,蔡小阳参观日本海洋技术中心的“海洋号”时,从该小水线面双体船的船长了解到“海洋号”因潜体支柱结构设计强度不够,船外板出现疲劳裂纹、船腹部湿甲板较低易受涌浪拍打、船速超过11节后船埋首严重等问题等,蔡小阳同志就此撰写了《考察日本“kaiyo”(海洋号)小水线面双体科学考察船情况》的报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详细技术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消除了院领导和主管领导的疑虑,同时也将这些问题及分析提供给总体设计单位,如提出在潜体支柱与上甲板结构相交处应采用大圆弧转角;并抬高船首部的船底湿甲板减少风浪拍击船底等措施,这在“实验1”船建成服役后,在遇到强热带风暴不利海况下被证明是有效的。

  在船厂生产设计和监造期间,蔡小阳常常深入船厂设计部门和车间建造一线,严格把关,精益求精,为完成“实验1”国内首艘SWATH科考船高标准、复杂工艺的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7年的艰辛努力,老一辈科学家期望的有专业特色的“静音型”SWATH水声综合科考船终于在2009年4月建造成功并正式交付使用。经两年多海上航行作业,“实验1”船在各方面均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2010年该船被列入中国科学院第十三个大科学装置,为国家的海洋探索、海洋科研、海洋开发、海洋技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海上实验平台。其本人2011年被中国科学院授予十个“中国科学院技术能手”之一。

蔡小阳生活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