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土地日>第16个全国土地日>相关新闻

地籍管理(图)

来源: 时间:2007-11-27

 

土地调查,摸清土地资源家底

地籍是土地管理乃至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准确的土地资料是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为了查清我国土地权属、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及利用状况,1984年5月,国务院部署在全国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1995年5月,全国2843个县级单位的调查任务全面完成。1996年5月2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听取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汇报,并确定由国家土地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将调查成果统一到1996年10月31日时点。1997年11月和1998年1月,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向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就查清的土地利用现状作了汇报。

这次调查历时10余年,用资10多亿元,投入专业人员50多万。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农村土地的权属界线、各个地块的面积和用途;各个乡(镇)、县、地(市)、省和全国土地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调查取得了翔实、可靠的土地图件、数据和文字资料。

目前,土地调查成果已在政府和部门规划、计划、土地管理、农业普查、行政勘界、工程建设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有关政策、科学决策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说,这次调查完成了一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业。从此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家底不清,数据不实的局面。

在这一历时10年完成的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每年都要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统计,及时向中央报告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野外作业。

地籍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的基础

地籍管理是确认土地产权和土地市场的关键,同时也是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和保障。

“十五”期间,全国土地登记覆盖率明显提高,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覆盖率从2001年初的58%,上升到2005年末的85%,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覆盖率从16%上升到51%,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覆盖率从61%上升到73%。

地籍工作起着调处土地权属争议,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十五”期间,全国累计受理土地权属争议13万件,调处土地权属争议12.3万件,调处率达92%。信访部门统计显示,2005年因土地权属问题到国土资源部的信访案件下降44%,来访人次下降了66%,土地权属类信访案件仅占信访案件总量的3%。

土地调查是地籍管理中经常性的工作。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全面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和坡耕地调查。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3亿亩,其中可开垦1.071亿亩,可复垦0.06亿亩。这一数据,为科学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合理确定补充耕地目标提供了准确依据。此外,每年开展的土地变更调查统计,及时向中央报告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土地变更统计结果已成为考核各省耕地占补平衡情况和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的重要依据。

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初步建立了国家级开发区预警预测系统;完成了全国93个50万人口以上城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对160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重点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监测;完成了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全国有103个市、353个县(区)开展了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监测成果较好地运用于土地执法等工作,成为发现违法用地的“千里眼”。

新时期,国土资源地籍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在历时10年的土地调查中,像这样零星的地物丈量是必不可少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