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土地日>第17个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

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造地之道

——三峡库区: 表土搬家,移土培肥
来源: 时间:2007-11-20

去年春天以来,由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抢土、运土、覆土活动,在千里三峡沿线大规模地展开。到2007年初,135米~156米三峡淹没区的取土、覆土已基本完成。其一期工程已为湖北库区移民建设了3万多亩优质良田,重庆预计将有300多个村庄、4万多农户受益。

三峡耕地资源稀缺,但是很多地方有比黄土还肥沃的紫土层,几百年才生成1厘米,尤为珍贵。据计算,覆土20厘米,每亩地平均产量能提高30%左右。秭归县国土资源局工程师向建平计算:“屈原镇长江村的覆土区地形特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气候圈,最适合销路好、产地少的桃叶橙生长。移土培肥后,如果每棵树产量提高3公斤,就能增收8元钱,1亩地种90~100棵树,就可以增收800元左右。”

如果把取土、覆土比做“力气”活的话,那“坡改梯”就是一项“技术活”了。重庆市土地勘测规划院工程师王锐说,“坡改梯”本不属于移土培肥项目,而是单独的土地整理工程,另有配套技术和资金。但由于移土培肥的土基本上都覆盖到了坡地上。因此,“坡改梯”也就成了移土培肥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峡地区雨量相对充沛,可以在田埂处种植一些适合生长的植物,如中草药材;在梯墙上喷抹草籽,进而形成网状‘小钢筋’,可以固土存水,对防止水土流失非常有效。”参与移土培肥工程评审的一位专家详细介绍了“坡改梯”的一些技术措施。

目前,湖北、重庆两省(市)移土培肥专项规划即将实施,二期工程即将上马。两省(市)表示,要继续引导农民以土为根,把库区农民留在土地上,让移土培肥建造的几万亩梯田发挥出最大的农业生产力。

点评:

 搞建设就要用地,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怎么用地,态度却有天壤之别。从前有一种建设用地态度,只管建设,不顾土地,能避能省耕地、好地的不避不省。结果是一边建设工程,一边浪费土地。欣喜的是,从三峡库区的移土培肥工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用地观,那就是惜土如金的用地观。库区蓄水,表土不弃,把千百年形成的沃土移到别处,再造耕地。这是多么可贵的节地精神。有了这种精神,经济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消耗就能降到最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