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道212线去武都方向的人们,途经宕昌县南部的官亭、化马等乡镇,不免会注意到路旁陡峭的山脊,有一小块一小块用石头垒埂,层层叠叠突兀而出的耕地。因为面积小,这些地被当地人称为“卧牛田”;因为来之不易,它不仅仅是春种秋收的耕地,更成为宕昌人在贫苦的自然环境下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
宕昌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县耕地坡度大于25度的就有15.2万亩,这还不包括已经退耕还林的11.9万多亩坡地。所有耕地中,哈达铺、理川等北部乡镇人均耕地面积较多,但产量低,南部虽然产量稍高,但山零土碎,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拥有一大块平整肥沃的耕地,始终是27万宕昌农民心底的梦。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类似情况,在宕昌县南部山区较为普遍。
9月15日,我们自宕昌县城出发,南行至官亭镇。镇领导介绍说,全镇19个行政村,10813人,耕地面积10074亩,人均不足1亩。一年种两季,亩产只有300公斤。
耕地中70%为25度以上的坡地,村庄依地而建,大多偏远封闭。耕地缺乏比较典型的仇家山村,380口人只有424亩耕地,全部是25度以上的坡地,每亩地年产量不到150公斤。
农民一年种地所得,连口粮都不够,只有外出打工,才能勉强维持生计。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在这里显得尤为突出。
但是,严酷的自然环境没有吓倒这里的人们。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因地制宜,靠肩挑背扛,硬生生地垒出了一块块“人造田”。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官亭镇王家村和大村的村民,开始在邻近山坡上造田。在荒山坡上造田的过程无比艰辛。从远处运来石头,一块块垒起田埂,然后将土填进坑中,拉来农家肥熟土,还要修渠、引水,其难度外人难以想象。经过几代的努力,王家村村民造地500亩,大村村民造地300亩。后来,通过世行项目的推动,这两个村的“造田”取得了整流域治理,田林水路结合,防洪抗旱兼顾。
如今,站在山顶望去,层层梯田从山脚伸向山腰,最大的一块1.2亩,最小的也有0.3亩。每块地里蓊蓊郁郁,玉米含苞,洋芋待熟,与对面长着寥寥可数野草的荒山形成了鲜明对比。同行的当地人说,没有造田之前,这些梯田所在的地方,就和对面的山一般模样。
这些地有山上的泉水浇灌,一年两收,亩产量达400多公斤,已成为他们赖以生存的口粮田。
耕地,是农民最宝贵的生产资料,也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陇南市有名的造田“愚公”,两河口乡羊古堆村原党支部书记袁马才,在上世纪80年代带领村民苦干实干,坚持造地,逐步解决了村民的吃粮问题,后被宕昌县聘为乡镇正式干部。
对于更多的宕昌农民来说,靠造田来改善生活,仍然是不现实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即便整日辛苦劳作,也无法满足温饱的基本要求。他们需要的,是改变现有的生存方式。退耕还林,就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国家给予的补助粮款加到一起,已经超过了许多山区农民在土地上的一年劳动所得。不再种地的农民能够长时间外出打工,从事养殖、贩运等,挣来的钱不但能补贴家用,更能用来提高生活质量。退耕后的土地种上花椒等经济林,几年后就会有收益。宕昌县有关部门在总结退耕还林工作时说:“虽然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但对群众来说,不但没有影响正常生活,反而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作为一个耕地匮乏的地方,对现有耕地自然倍加珍惜。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该县42块、77.46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区已经划定,全县31个乡镇建立了齐备的土地档案,设立了保护标志和保护制度,有效保护了基本农田。
在宕昌,从事“造田”的不单是缺少耕地的农民。新城子藏族乡大河坝村有一个大河滩。今年夏天,这个河滩成了宕昌县人关注的焦点。原因是这里出产的西瓜卖了个好价钱。河滩地变成西瓜田,功劳要记给县水保局和国土局。
2002年春,这两个部门协作在这里建起一个水坝,将从山区流出的河水聚到了河坝里。这下,原本是河滩的150亩地,就被围在了河坝外。如何把这块地使用起来呢?经过协商,两部门筹集资金,把这里推平,填土,改造成了一片耕地,并配套了灌溉沟渠。当地农民租赁后种植西瓜,由于自然条件好,灌溉也得到保障,西瓜长势良好,一经面市就受到欢迎,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记者采访中看到,这片地西瓜收完种上白菜,长得又高又大。在河谷下游,当地农民正抓紧拉土垫地,准备把尚未改造的河滩也建设成耕地。
宕昌县城地处山谷,城市建设可利用土地也很紧缺。在城郊的何家堡乡岷江流经段,县水利局修筑了一道江堤,拦起了130亩的土地。县国土资源局筹集资金,把原本高低不平的河滩里推平垫高,造出了一片城市建设的储备土地,给县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空间。
宕昌缺耕地,所以宕昌人格外珍惜土地,善于挖掘土地的潜力。一代代人的“造田”行动,正是他们艰苦奋斗,守护家园精神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