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土地日>第22个全国土地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各地经验

宜昌市夷陵区坚持节约集约 服务科学发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时间:2012-06-26

夷陵区以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为契机,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发动、重点推进、整体提升的原则,突出“四坚持四依靠”重点,全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区重要矿种开采回采率较上一年提高3个百分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达标率在80%以上,资源转化效益明显提高,被评为“首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区”。

坚持科学规划,依靠优化布局推动节约集约利用

统筹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资源开采与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科学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重点按照“布局优化、抓大放小、明晰产权、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要求,稳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

推进开采企业横向联合。建立矿山企业淘汰退出机制,科学设置矿业权,推进同一矿区及相邻相近矿山企业的整合。对于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资源消耗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和开采规模与占用储量不相适应的矿山进行改造和整顿。对资源枯竭、严重污染环境、浪费和破坏资源以及长期亏损或扭亏无望的矿山企业,予以关闭或依法破产。如湖北柳树沟矿业成功整合邓家坑磷矿、南岭磷矿、宝石山磷矿、砦沟磷矿等4座相邻小型矿山,仅减少隔离矿带一项就新增有效采储量140多万吨,延长矿山整体服务年限50年以上,促进了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推进加工企业整合采矿企业。坚持能源节约、技术先进、生态环保的产业发展方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对采矿企业的开采规模、开发利用技术及产品结构等进行调控,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收购上游开采企业,形成采选加一体化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如宜化集团公司成功收购原花果树磷矿、苗家湾磷矿,通过资本注入、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实现了对传统采矿企业的改造升级。

推进采矿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引导采矿企业改变出售原矿的粗放经营模式,充分利用资本积累,投资发展深加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中孚化工、柳树沟矿业等推进产业链迁移后延,坚持走“采选加一体化”道路,积极发展磷精细化工项目,资源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

坚持政策引导,依靠利益导向推动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绿色发展、集约节约的政策导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手段,规范和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全层开采、综合利用、中低品位选矿实现重大突破,有力促进了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施全层开采,确保应采尽采。实施全层开采、贫富兼采,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从根本上解决采富弃贫、浪费资源的问题。该区按照全层开采、贫富兼采的要求,在下达矿山企业年度开采计划时,将商品矿与中低品位矿开采计划捆绑执行,对开采24%以下的中低品位矿产的磷矿企业实行财政奖补,一季一考核,严格落实入选原矿资源税奖补政策。通过强化开采计划的硬性约束力,引导开采企业加大技术投入,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变过去只开采中富矿及上贫矿为全层开采。同时,加强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管,全面落实矿山储量年报制度,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与矿山开采回采率挂钩,促使矿山企业自觉提高资源利用率。

大力发展选矿,实现资源物尽其用。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调节产业发展,对企业进行中低品位资源开采、兴建选矿厂给予用电、资源税、矿补费等政策支持。全区选矿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较快发展。2006年,全区仅有宜化集团花果树选矿厂1家,年消耗低品位矿30万吨,到目前全区已建成鑫宁选矿厂、宝石山选矿厂、丁东选矿厂等4家选矿厂。年选矿能力达到200万吨以上。选矿厂的运行有力促进了全层开采、贫富兼采,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

实施矿化结合,提高资源转化效率。促进矿肥结合、矿化结合,推进采选加一体化,是实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重要措施。鼓励区内重点矿山企业与省市重点深加工企业对接,积极支持宜化集团、兴发集团、祥云集团、宜昌新洋丰等化工企业在夷陵扩大投资份额、拓展业务领域、做大做强。近年来,依托夷陵矿产资源优势,中孚化工优质钙镁磷肥年产能达到10万吨;宜昌新洋丰肥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湖北宜化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企业和中国最大的尿素、磷肥生产企业之一,为国内煤化工、磷化工、盐化工并举的综合性化工龙头企业。

坚持改革创新,依靠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节约集约利用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健全和完善资源开发和监管的长效机制,乱采滥挖、盗采盗挖、超载运输等问题得到根本遏制,矿业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快速增长。2011年全区矿业经济税费收入近7亿元,较上年增长40%。

突出规划引领,严格总量控制。强化产业规划的刚性作用,按照“整合资源、上大压小、扶优淘劣”的思路,科学设置矿业权,严格行业准入标准,从源头强化采矿企业资质管理。实现计划开采,在省市核定的开采计划内,按照“以需定采、适当调剂”的原则,根据企业实际开采能力、供销需求和预储税费情况,科学下达开采计划,严禁超计划开采。

打造数字矿区,建立全程监管体系。自主开发“磷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投资1000多万元在主要外运通道建立6座磷矿检查站,全面实现站办联网、远程监控、全程跟踪。推行票证准运“一票通”制度,由国土、经信、财政部门分别严把开采计划关、运销关、税费预储三道关,杜绝虚报瞒报。依托方法创新和先进科技的运用,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科学的监控体系,有效提升了资源管理水平。其经验做法得到中央电视台、中新社、国土资源报、湖北日报等媒体推介。

坚持齐抓共管,构建联合执法机制。为有效打击矿区的乱采滥挖等各类违法行为,维护矿区开发利用秩序的长期稳定,提请区政府成立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矿山综合整治专班。执法专班常驻矿区,加大动态巡查力度,始终保持综合整治、严格执法的高压态势,全力维护矿产资源的开发秩序。同时,组建专业的矿山安全救护大队,矿山安全事故防范和救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坚持综合治理,依靠建设绿色矿区推动节约集约利用

以打造全国一流的示范矿区为目标,建立以矿促农、矿地共建、发展共享的机制,推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建设平安矿区、和谐矿区、绿色矿区。

实施工程治理,改善矿区地质环境。在发展矿业经济的同时,针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矿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状况,科学编制《宜昌市夷陵区磷矿区地质环境保护与防治规划》。依据规划,先后多渠道筹资1亿多元,实施磷矿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40多个,复垦土地1500多亩,取得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回收利用残留资源、化解矿地矛盾的多方面成效。

开展矿地共建,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坚持高投入、高质量、高水平开展矿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800万元实施矿区集镇道路硬化、集镇亮化、环境美化工程,改造了供电、供水、环卫、通讯设施,呈现出集镇道路整洁,生活秩序井然,居民和谐安乐新风新貌;加强矿区交通建设,投资3.5亿元硬化村组公路350公里,矿区出行条件显著改善;启动贫困农民安居工程,对矿区农民建房进行补贴,矿区百姓从矿业发展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开展帮扶活动,着力建设和谐矿区。坚持以矿扶农,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推进矿区协调发展。建立企业联系新农村建设制度,引导企业结对帮扶联系村,近两年落实帮扶资金达2000多万元。支持矿区发展替代产业,高山蔬菜产业方兴未艾,殷家坪村洪山菜薹成功进入奥运餐桌。支持矿区乡镇兴建活动广场、文体中心、文化书屋等文体设施,定期开展“昌磷杯”民间故事大赛、“明珠杯”篮球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进矿山企业职工与地方百姓的文化互动,矿区和谐文化得到彰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