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素有“豫北粮仓”美誉的河南滑县传来喜讯:滑县2013年粮食总产量创记录达28亿斤,人均产粮2000斤,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产粮大县和连续11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光荣称号。其中,小麦产量超过18亿斤,继续排在中国小麦生产第一县的位置。
这一成绩得来实属不易。记者在滑县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90年,该县粮食产量达10.98亿斤;1995年,15.45亿斤;2000年,17.53亿斤;2005年,21.75亿斤;2010年,26.25亿斤;2013年,28亿斤。
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同样令人欢欣鼓舞,那就是滑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年俱增:1990年,该县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37亿元;2000年,34.08亿元;2010年,136.71亿元;2013年,183亿元。
滑县粮食生产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让人在欣喜的同时不禁发问:秘诀在哪里?面对记者的提问,该县政府一负责人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国土资源局创新性耕地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可以说,全县的每一斤粮食产量、每一项建设项目上马都包含着国土资源人的辛勤汗水与无私奉献。
耕地保护工作在滑县是如何开展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滑县的耕地保护经是这样念的:
实事求是的理念——“贫困县不等于可以盲目乱干”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县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5万亩。由于地处黄河故道,加上地下矿产资源不多,工业底子较薄,是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种种原因,滑县成了全国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一方面,当地人思变思富心切,发展经济上项目心情十分迫切;另一方面,作为产粮大县,地理位置和气候对粮食生产最有利,党和国家对当地的粮食生产十分关心,滑县人明白自己肩上保粮食生产的责任重大。
要产粮,必须保护好耕地。新形势下,如何统筹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做到“三化”科学协调发展,是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做出的选择。在他们看来,滑县要想走出贫困,只能奋发努力,拿出比别人更快的速度,才能跟上别人的步伐。但这种发展,应有大局意识和科学思维,决不能“贫困县咋干咋有理”,不分青红皂白,盲目乱干。
转变做法——主要精力放在节约集约用地上
定位找准了,任务明确了,县国土资源局“一班人”决心改变以前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向上要建设用地指标上,确立以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思路。
他们重点抓了4项工作:一是促进该县在工业发展模式上改变以往“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传统作法,大胆实行产业集聚发展战略。为此,他们根据本地实际,报请省政府批准,在县域附近设立了10余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目前,已收到各方投资216.9亿元,落地项目248个,从业人员近3万人,年主营收入达百亿元,实现年利税9.1亿元。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为一些小型电子、轻工、食品等企业入驻提供便利。据介绍,在该思路指导下,现在全县三层以上标准化厂房已达30万平方米,节约土地900余亩。三是严把建设用地入口关。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投资强度、容积率、税收贡献和劳动就业率达不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对于应上项目,则严格控制指标规定,能少用绝不多用,能用孬地不用好地。据统计,仅2010年以来,他们就通过预审关口核减项目建设用地520余亩。通过各方努力,全县“节约用地光荣、浪费土地可耻”的氛围日渐浓厚。四是在全县广泛开展砖瓦窑、工矿废弃地和空心村治理,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仅拆除全县165座砖瓦窑一项,就复耕土地1万余亩。一方面少用地,另一方面增加地,两者相加为全县粮食生产拓展了空间。
统筹惠农支农资金资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
土地整治事关落实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和粮食安全,滑县国土资源局自成立以来,一直对此抓得很紧。特别是从2001年以来,该县先后争取国家和省投资3.8亿元,启动土地整治项目27个,实施总规模34.28万亩,新增耕地7.54万亩。此外,该县还争取社会资金7744万元,充分挖掘县域内黄河故道的沙荒未利用地进行开发,新增耕地2.8万亩,不仅有效解决了本县的建设用地补充问题,而且有力支持了安阳市等地建设用地保障。
该县在实施土地整治中,不搞单打独斗,而是在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统筹安排”的思路,集中各种惠农资金,“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全面推动全县基本农田提级升档。近年来,全县每年就整合各种惠农资金2亿多元用于土地整治,实施“百千万”高标准良田建设。其中,仅2013年,该县就整合各种涉农资金2.5亿元,新建高标准粮田23万亩,累计达到93万亩。其中白马坡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已形成了26.5万亩集中连片示范区,成为目前河南最大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
保良地深入人心——构筑“三位一体”土地执法监管体系
为有效保护耕地,滑县国土资源局在工作中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利用当地媒体、当地民俗节日和各种宣传日,设立咨询会、展出宣传版面,广泛深入宣传国家土地法规,提高当地群众保护耕地意识。二是在全县实行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各乡镇、产业集聚区党委书记为土地违法违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主任为土地违法违规主要责任人,实行党政同责;积极探索以乡镇政府为责任主体、以行政村为管理单位,努力形成县乡村三级土地违法行政综合防控新模式。三是将执行力前伸,在全县1019个行政村聘任961名土地协管员,发现违法苗头,及时予以制止。四是建立起国土资源部门与纪检、公安、检察、规划、住建等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该县发文明确,对未取得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项目,发改部门不得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住建部门不得办理建设规划许可、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电力、自来水、天然气部门不得通电、通水、通气,住建部门不得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手续,增强土地执法的有效性,形成土地管理齐抓共管的局面。如此一来,就使那些违法用地的不法分子在社会上无路可走,并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局面。五是切实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该县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75宗,涉及土地面积1751.1亩,其中移送司法机关52人,追究刑事责任21人。
正是这样的耕地保护经,让滑县连续多年实现粮食稳产高产,但滑县国土资源人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们说,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滑县这一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再添新彩,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