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专题>活动>土地日>第26个全国土地日>媒体报道

问道深山,矢志扶贫 ——国土部门创新脱贫记

来源:半月谈网 时间:2016-06-25

  当前,扶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如何啃下贫困山区这块脱贫硬骨头?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方面军”,国土部门责无旁贷。“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片区脱贫攻坚。要坚持创新脱贫。”在近期召开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部际联席会议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的话掷地有声。 

   图为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四川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调研增减挂钩项目

  新红利:创新增减挂钩政策,打造易地搬迁黄金抓手 

  新居怎么建、产业怎么兴、人往哪儿搬、钱从哪儿来?面对当前不少贫困山区易地扶贫搬迁遭遇难点和困惑,国土资源部门充分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支持扶贫开发及易地扶贫搬迁。

  半月谈记者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金家湾聚居点看到这样一幅农家画卷:桃树、枇杷树郁郁葱葱,葡萄枝叶连片成荫,平整过的土地种上了银杏、丹参;颇具川北民居特色的联排住房整齐排列在山间缓坡上,图书室、医疗室、日间照料中心坐落其间。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得益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政策,这个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发生较大变化。“过去,枇杷村的贫困户年均收入不到4000元,现在达到11500元。”村支书杨彬说。

  “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我家拆掉老房子可以获得七八万元的补偿,加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补助两三万元,这样算下来,165平方米的新房子我只用出三四万元。”家有6口人的金光志对记者说,以前村里碰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胆,生怕老房子被泥石流掩埋,现在总算放心了。

  “这项政策含金量很高。”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巡视员兼副司长鞠建华认为,实施增减挂钩,既可为搬迁农民安置提供用地保障,又能为搬迁农民建新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增减挂钩结余指标流转是一大创新。巴中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何小兵介绍,贫困地区在新村建设、拆迁补偿等脱贫项目上需要大量资金,地方财政面临很大压力,通过增减挂钩将节余指标流转到发达地区使用,可获得宝贵的扶贫资金。

  记者了解到,从目前各地试点情况来看,这一政策创新“杠杆效应”明显,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钱从哪儿来”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如四川成都高新区以每公顷442.5万元的价格使用巴中市300公顷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河北阜平将7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到河北廊坊市,获得收益5.59亿元,支撑村庄迁并工程。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如何让这一极具含金量的土地政策创新落到实处,不变形、不走样?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表示,节余指标流转,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将及时返还农村,为农民新居建设、农村公益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赵龙说,同时要扎好笼子,将这一政策严格限定在贫困地区使用,不得以任何名义扩大范围。尤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不搞强迫命令,防止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名搞“运动式”搬迁。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新庙村村支书王兴忠说,在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新居建设中,当地老百姓对房屋设计、面积大小、朝向等不满意,都可以商讨、修改。

  新资源:强基础、大数据让百姓脱贫有了谱 

  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整治为贫困山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为不少地方迈进致富之门提供了“第一桶金”。

  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钱库村村民在易地扶贫搬迁完成后,利用土地整治让烂泥田变成高产田,完成一次“产业逆袭”。“这里种植的‘红阳’猕猴桃在市场上非常畅销。”恩阳区天润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陶永诗说,“红阳”猕猴桃每亩可产4000斤以上,毛收入2万元以上。村民不仅可将家中土地按每亩一年600元的价格流转给猕猴桃产业园,还可以在园区打工,每家一个月能有好几千元的工资收入。下一步,村里将推广建设“微田园”,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湖南省安仁县,土地整治项目区被打造成我国首个包含基本农田保护、农业生产、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稻田公园”。公园元素融入稻田,每一条沟、路、渠都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目前,该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成为当地农民脱贫增收的“法宝”。

  “我们还将优化土地整治布局安排,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点扶贫县等纳入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副司长闫刚表示,乌蒙山片区38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农用地重点整治区,原中央苏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正在积极推动。

  “在土壤中的有益元素富集区,引导发展特色农业,有利于农民增产增收。”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说,这需要通过地质调查,摸清土壤中的元素分布及迁移规律。

  如今,一张张用于脱贫致富的大数据地图精心绘制完成。仅在乌蒙山区的屏山、普格、叙永、昭通、黔西等地就发现富硒土地面积978平方千米、富锌土地面积190平方千米。在此基础上,昭通初步建立了富硒苹果农业产业区,黔西781.8公顷土地被贵州省农业委员会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针对不少贫困地区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现状,向其倾斜“找矿”资源,为其摸清重要矿产潜力,助其产业脱贫,成为国土部门另一项有力举措。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王昆介绍,全国107片国家级整装勘查区中,就有59片位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整装勘查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资源开发脱贫提供了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扶贫是扶贫新理念、新潮流。大力推进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建设,既可使不少地方政府获得宣传和提升自身的平台,也通过开展知识性的地质旅游,吸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游客,提高贫困地区的旅游综合收入。

  “地质旅游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关凤峻介绍,下一步将有更多的贫困地区加入这一行列。目前仅在西南贫困山区,就发现贵州大方百里杜鹃矿山遗迹、黔西观音洞岩溶等多处地质旅游资源。

  新机制:“订单式”扶贫倾囊相助,担当意识激发扶贫“精气神” 

  精准扶贫,如何问需于民?在当前新一轮扶贫热潮中,以贫困户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扶贫格外抢眼。

  国土资源部扶贫办主任刘晞说,从支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到专项安排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从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项目,到分配下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和补助资金;从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到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都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各级国土部门可谓“翻箱倒柜,倾囊相助”。而像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贫困人口更多分享资源开发收益,让老百姓拥有更多获得感。

  看着百姓脱贫奔小康,国土部门干部忙着“上山下乡”。在一个个帮扶点,扶贫攻坚集结号一次次吹响,国土人充满着“精气神”。

  贫困地区固然缺少政策,更缺少智力支持,缺少能干的“当家人”。“村里来了‘第一书记’,人人见,人人夸。”由国土资源部选派江西赣县五云镇夏潭村挂职锻炼的邱少俊,就是这样一位不负当地村民所望的“第一书记”。该村为客家人聚居区,凭借语言优势,他在村里待了1年多,就将复杂的村情掌握。面对当地的贫困面貌,他决心改变这一切。

  针对本村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守老人多的实际情况,邱少俊选准了甜叶菊产业,并成立了星丰甜叶菊专业合作社,与当地制糖上市公司对接、合作。如今,流转的3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70多个大棚,光育苗一项每亩就有八九千元收入。

  夏潭村73岁的郭厚生,家中5口人,儿女在外务工,自己身体不好。村里专门为他定制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村容村貌的整洁。他说,这样干活不累,每月还能多收入300元。

  互联网精神,也随着新的扶贫理念,深植于这个贫困村的土壤。村民郭谦亮立足于本地优质的赣南脐橙,做起了网商。“去年丰收季四五千斤脐橙都通过网上销售一空。”

  从过去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到如今村民自我组织,开始产业兴村,贫困村民自我组织的热情被点燃。“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村民会自发地在修葺一新的广场上跳起了广场舞。”言语中,邱少俊透露着喜悦。(半月谈记者 许中科)

    分享到: